“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都是汉代武将的官名,但两汉与三国时期大有不同。与汉代相比,三国时代的四将军甚至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在汉代,将军一般不是常设职务,而是“皆主征伐,事讫则罢”,也就是说打仗的时候才授予一定将军职务,战后就自动撤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汉末乱世,各地军阀为了奖励军功和笼络人才的需要,就把各色武将官号滥发给部下,由此造成了武将官号杂乱无章的现象。

比如说蜀汉的糜竺,读过三国或玩个三国游戏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官,跟披坚执锐、上阵冲杀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三国志·糜竺传》中却这样记载:

“益州既平,拜(糜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千翻非其所长。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

也就是说,在刘备平定益州以后,诸葛亮被封为了军师将军,而糜竺被封为安汉将军,虽然糜竺顶着“将军”的光环,但他却是“未尝有所统御”,也就是根本不带兵。刘备如此封官,纯粹是为了彰显对他的特殊恩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这些官职被军阀们大量授予部下时,它们本来的职能也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失去了原本的作用,甚至单纯成为一种等级和地位的象征。

所以说,在汉末三国,虽然“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等各色名号琳琅满目,但在这个时期说它们的具体职能是什么,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只有上溯到两汉时代,才能搞懂他们在军中的具体职能是什么。

一、前、后、左、右将军

《汉书》就在,“前、后、左、右”四将军的名号起源于周代,汉代延用,但并非常设职务,只有在出征时临时设置: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缓。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那么,这四大将军到底在军中负责什么呢?我们可以在汉武帝出征北匈奴的一段史料中一见端倪:

“大将军卫青率六将军,即中将军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从定襄出击匈奴。”

也就是说,前、后、左、右四将军皆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而他们在军中分别负责统领前、后、左、右四方向的军队,同时受大将军节制。他们的名称,就已经表明了他们在军中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后来,西汉对外战事逐渐减少,但前、后、左、右四将军并未就此消失,而是“虽不出征,犹有其官,位在诸卿上”。

在《汉书》中,也有“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散骑、诸吏为中朝......位上卿,金印紫绶”的记载,说明了前、后、左、右四将军在当时是地位十分显赫的官职,都是内朝官员,也就是皇帝的身边人。

而在汉末三国时代,也基本延用了这样的做法,只不过仅仅保留了地位而非功能。

比如在蜀汉一方,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关羽被封为了前将军,黄中被封为了后将军,马超被封为了左将军,张飞被封为了右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曹魏一方,张辽、夏侯惇、毋丘俭、郭淮、满宠等名将也做过前将军,其他将军不再赘述了。

总之,这个时期的前、后、左、右四将军,就已经完全跟他们在军中负责什么没有太大关系了,完全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二、偏将军

说完了前、后、左、右,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个常见的官名——偏将军。

最早,协同主力部队作战的侧翼部队,被称为是“偏师”,而掌管偏师的统帅就是偏将军。

由此可见,虽然偏将军是独当一面的将军,但是相对于前、后、左、右四将军来说,他们的地位还是要低一些的,只负责策应包抄辅助。

在汉末三国时代,偏将军作为一种中低级军阶的象征,也经常被大量授予的官职,像前面说到的关羽、马超,还有像张郃、曹真、周瑜、鲁肃、吕蒙、黄盖等人,都曾在生涯早起做过偏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汉代前期的将军名号并不多,大多是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么几个,等到有战事时,为便于称呼,再加上前、后、左、右、偏将军等,以明确表示他们在战场上的作用。

而到了汉末三国时代,许多将军名号则完全成为了武将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甚至还出现了如“奋威将军、扬武将军、荡寇将军”等以各种“美称和威名”冠名的将军。

这就已经与他们的原始职能完全相背离了,可以说是“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