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在叙事的平淡之中见波澜,在看似需要故事逻辑性的时候打破我们正常的认知顺序,穿插对过去时代的片段式的回忆与记述,恰恰是导演这样一种倾向的结果,其所带来的,是《地久天长》在漫长的近三个小时的放映中始终保持一种迷雾般的讲述结构。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当我们的历时性地接受电影的节奏的时候,不会轻易屈服于自己对电影的粗浅理解,而始终沉浸在电影本身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整部影片中,两位主演的情感表露极其克制隐忍,在面对丧子之痛,被迫打掉孩子,养子叛逆离家出走,情感被介入等诸多生活变故,他们虽然悲痛,情绪却从来没有激烈,面对生活的种种打击,他们永远平静而坚韧。几乎所有的演员都将情绪压缩到了极小,他们回避了那些可以轻易制造泪点的情节,却把更大的辛酸悲苦埋在了表演之中,那种沉静又深刻的悲哀紧紧萦绕在每一个观众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有人会轻易地把电影的核心或者关键原因—一切事件的源头—指向现在看来有些荒诞的强制计划生育。我不愿作这种简单化的归结。我只是想说,在时代自身发展的各个不同的时期,都有无法把握的确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久天长》迷雾般的叙事结构与平淡中见波澜的故事本身就是这种观念的最好注脚。正因为这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下的适当的抽离,才使得观众在细节上产生共鸣与痛苦,而在总体上保持反思与批评。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电影倒是更接近布莱希特式的电影(仅在传统电影理论上)。用康德的话语就是“非目的的和目的性”。这部片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传统地描写时代的电影隔开了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只是用交织的叙事镜头分块叙述时代,这部片子本身像一块还未抛光的毛玻璃,我们不会在这里急切地透过它想要看穿现实,也不会对玻璃上或鲜亮或压抑的色调作夸张的呼告,而停留在毛玻璃那微妙的触感本身,所以这部片子在此刻带有了某种微茫的意味—它偏离了现实的叙述,却指向现实,它给予我们叙述的逻辑与欲望却打断我们的揣测—而变得尤为可贵,所以这部片子本身就像时代一样作为一种现实,作为一种源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部片子还是有部分传统的文学式的审美,当我们在开头那仿佛万物还没有名字的乡村水库里找到刘星的遗体,与在孤寂如外国般的福建小镇里看到建军抱着丽云那因为绝望而崩溃的身体时,同样的火车、同样的管弦乐还是让我们捕捉到了其中微弱的文学意义上的重复回环。这同样是一种微茫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每个人都愿意也乐于享有这样审美意义上的追溯与回忆。但时代是不会遂人愿的,它看似流过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但大多数的记忆却永远不会被我们提起,是一种非意愿性记忆(involuntary memories)。而文学或者电影是少有的几种通过媒介来触发我们的直觉记忆的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只有慢慢变老。”多年以后的相见,固然有一种人生饱经风雨后的万千感慨,也真正让两家人放下了所有的一切。或许这才是电影想告诉我们的:人生就是用力地拿起,然后再轻轻放下。因为那些苦难根本无法消除,只要活着就不死方休,镌刻进灵魂里、地久天长的,分明是那些深不见底的哀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电影名字里我们不难发现它隐喻:时不时出现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暗示耀军与英明两家人整整三十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关系。另一层含义则如影片英文名“So long,my son”,丽云和耀军失去爱子并且无法再生育的彻心之痛,海燕和英明孩子幸存却无法再面对好友夫妇的复杂心情,浩浩压在心底对于星星的无限愧疚之情......时代剧变制造的精神创伤被永久的烙印在每个人的三十多年的命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