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跟所爱的人在一起,你可以抗争到哪一步?”

“如果TA突然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你会坚持等TA多久?”

面对这样的问题,可能正处于青春期的小姑娘、小伙子们都会像个永不屈服的小斗鸡一样,梗着脖子说:“我一定非TA不娶(嫁),抗争到底!”但如果让一个48岁的女人来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是:放弃吧!

这个48岁的女人就是张爱玲,而这个答案就包涵在她的那本被无数次改编成影视剧的小说——《半生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大家能更快理解我待会在说什么,所以先简单给大家说下这本书的梗概:

顾家有两个女儿顾曼璐、顾曼桢。

因其父早亡,大女儿曼璐不得不当舞女来维持全家生活,也因为舞女的身份不能和与她有婚约的张豫瑾成婚,最后被迫嫁给了有妇之夫祝鸿才;

小女儿曼桢是个清纯女学生,与沈世钧相爱,但因种种误会让她们一再错过,最后因为曼璐不能生育,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配合丈夫祝鸿才一起设计强暴了妹妹曼桢,囚禁她直到产子,当曼桢终于逃出虎口之后去找沈世钧时,这时的沈世钧却早已结婚……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基本都是悲剧性的,有一种面对大时代无力反抗的苍凉感。

“苍凉”也是她最爱用的一个词,仿佛世间一切皆无温度,人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命运这袭华美的袍子上挣扎相斗,这里面没有亲情、爱情,也没有希望,到处都是世态炎凉,这种冷漠发生在本应最亲近的家人、爱人身上才让人产生了一种彻骨的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半生缘》 这本书里,从顾家两个女人的命运上我们可以感觉到张爱玲其实都直指一个点:在压抑的男权环境里,女性既是受害者,同时又不自觉的当着合谋者!

顾母:丈夫早逝,本应照顾孩子撑起家庭的顾母因为早已习惯依赖丈夫,丈夫走后开始依靠女儿,即使是大女儿曼璐去当舞女来养活自己也是她默认的!在浪荡男人祝鸿才看上顾曼璐时,她在旁边游说女儿赶紧找个人依靠,像她一样!

后来觉得对与大女儿有婚约的张豫瑾心存愧疚,就劝二女儿嫁给他!在知道二女儿被祝鸿才强暴了之后,反而帮着掩盖,要二女儿保全名声索性嫁给祝鸿才……

顾母是生活在那个封建思想下大部分女人的缩影,一辈子都在靠别人,从小被灌输的思想绝不允许她有别的“非分之想”,她也这样教育着自己的女儿,站在她的角度来看,她觉得这一切都没有错,我都是在为你好!

这样的感觉你是否也觉得熟悉?是的,即使在我们思想如此开放的时代,也照样还会有很多父母以“为你好”的借口来左右你,更何况是那个父母之命大过天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她做了一个女人被认为“应该做”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女儿顾曼璐:毋庸置疑,曼璐曾经也单纯善良过,父亲早亡她毅然站出来替母亲撑起这个家,母亲才能生活、曼桢才有书可读。面对初恋张豫瑾,她也曾心存幻想回归正途,但张家优越的家庭环境及张母对她舞女身份的排斥让她望而却步,最后听母亲劝嫁给了不学无术的祝鸿才,只能把张豫瑾放在心底。

但张豫瑾在见到曼桢之后的移情别恋,让她彻底对自己的忍让和牺牲产生了怀疑,自己为这个家搭上了所有,到头来却什么也没得到,所有好的都给了之前被自己保护的很好的妹妹,此刻心里的“恶魔”已渐渐替换掉了做为姐姐的身份,她嫉妒她,嫉妒曾经被自己保护很好的妹妹……

当一个女人开始嫉妒,那所有的细枝末节都是助燃剂,而如果一个人完全被蒙蔽双眼,在自己的世界中肆意发挥“恶意”的话,那是极其可怕的!

所以,在她不能生育家庭地位眼看不保的时候,她毅然决定把妹妹做为献祭品来保全自己:帮助丈夫强暴妹妹!面对妹妹的反抗她冷笑着说:

“我那时候要是个烈女,我们一家子早饿死了!我做舞女也受人欺负,我上哪去撒娇,我也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的姐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到这样的地步!”……

然后用谎言挡回去了来寻人的沈世钧,之后囚禁了妹妹长达一年之久,直到曼桢产子自己的地位得以稳固,这时妹妹才有了逃出去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性格中都隐约有着 “自我毁灭”的因子,曹七巧是,顾曼璐也是:我过的这么苦,你凭什么幸福?!都给我一起陪葬!可能看到这里你会更理解张爱玲说过的那句话:“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

但这是她们的错吗?是,也不是!在那个社会环境下,从出生就被安排好的命运,没有几个女人可以反抗得了,即使是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也没能逃脱。

翻看张爱玲自己的生平,你就会发现笼罩在她作品中“阴郁”的出处:她4岁时父母离异,母亲远走英国,她几乎没有得到过母爱。父亲又迎娶了后母,但这对她来说并没有任何好转只有伤害加倍,父亲的漠视和后母的虐待,让她很早就对这个世界不再心存幻想,童年这种原生家庭的伤一直纠缠着她整个人生,即使是对最亲密的朋友都很冷漠,所以她的笔下怎么可能会出现圆满的结局。

前段时间电视剧《都很好》火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张爱玲就是那个寻找治愈童年之伤的人,但不幸的是她穷尽一生也没能找到,即使是遇到她排除万难才在一起的“胡兰成”时也没能圆满,最终以离婚收场……

这也造就了她笔下男性角色的基调:懦弱、逃避。《半生缘》中的沈世钧也是这样一个人,他立志做新时代青年,不靠家里的背景独自来到上海打拼就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与一心想自力更生、劝母亲不要再问姐姐要钱的曼桢如出一辙,相同的价值观让两个年轻人自然而然的互生好感走到一起。

但连续的误会让世钧开始怀疑曼桢,最后一次去找曼桢时,曼璐撒谎告诉世钧,曼桢已经嫁给了张豫瑾,于是他忍痛退出,也就此错过了救出曼桢的机会…..转头就跟自己并不喜欢的翠芝结婚,却在洞房花烛夜对着新娘说:“其实我跟谁都可能结婚,只是碰巧是你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别人来看:多深情啊,我是因为所爱不得,所以才娶的别人!可是他既没有去张豫瑾那里去求证是不是曼桢真的结婚,也没有试图等待找到曼桢当面确认,而是轻易放弃娶了别人。这或许就是爱情现实的模样吧:得不到的便立即放手,继续去追逐下一个目标,美其名曰“不浪费彼此的时间”!

坚持可以吗?可以,但是坚持下去是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成本的,在活着已实属不易的环境下,看不到未来的投入对每个生活现实的人来说远不如放弃、逃避来的更容易……这样的盘算在张爱玲笔下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于是,曼桢就这样被放弃了!

但我想也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轻易放弃的,如果他们互换位置,曼桢大概不会放弃等待世钧吧!

“曼桢”是张爱玲笔下唯一一个不像“张爱玲风格”的女主角,她自强自立,通情达理又三观极正,关键是她是唯一反抗命运的女人。生下了仇人的孩子、失去最爱的人、家人没有一个可以信任,哪一件都是极大的打击,但她仍然没有放弃,虽然在母亲的劝说下回到仇人身边照顾自己的孩子,但最后她还是毅然与祝鸿才离婚并成功把孩子带了出来,独自抚养。

虽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独自抚养孩子是一件很苦的事,但这样的结局在张爱玲的书里真的是难得的“圆满”,她没有堕落、没有同流合污、没有变为男权的合谋者,有人说:“这个才是张爱玲自己”,我不大同意,准确的说这个应该是:“张爱玲希望中的自己”!

张爱玲无疑是敢于反抗世俗的,自己更是活的通透,但她也如那句话一样:“虽然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她自己的生活是悲剧,书里的人物无一例外也是悲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在等着你的,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这是书中曼桢写给沈世钧的情书,可能也是张爱玲自己心里残存不多、对爱情最纯的奢望吧,但她终究还是没能等到那个人,待人苛刻、待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的张爱玲曾对自己说:“反正你自己将来也没有好下场。”

所以在她75岁时在美国的公寓孤身度过生命最后一刻时,她应该对这样的结局是满意的,一个冷漠的人就应该这样冷漠的死去才更高贵!

书结尾了,她也告别了。不,她不需要告别,她不会在乎任何人所以也不会与谁告别,如果可以看到灵魂,或许在那个午后会有人看到一个一脸孤傲的女人毫无眷恋的转身而去,消失在时空中,不留一点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