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人类在疾病威胁面前也不是全然等待命运的安排。

中国古人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很早就发现了有些疫病是通过传染传播的,而且,他们发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使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原始疫苗。

如东晋时,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

这种方式是当时条件下的无奈之举,所谓后不复发,恐怕也是狗本身无病的偶然性事件。而且这种方式制作疫苗因毒性大,可能引发副作用,甚至造成新疫源的危险。

不过这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经过漫长时间的完善,最终起到了实际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天花,中国人不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疗,而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在《痘疹定论》中记载,宋真宗或仁宗时期,四川峨眉山有一医者能种痘,被人誉为神医,后来被聘到开封府,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种痘获得成功。后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这个传说或有讹误,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产生人痘接种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随着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加深和治疗痘疹经验的丰富,便正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1727年,清医学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写到,“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家之传,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近日溧阳人窃而为之者亦不少。当日异传之家,今日尚留苗种,必须三金,方得一丹苗,买苗后一家因以获利。”

清代医学家张琰在《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这些记载说明,自16世纪以来,中国已逐步推广人痘接种术,而且世代相传,师承相授。

尽管人痘法传到了欧洲和日本,但仍有很大的隐患。直到1796年,英国人贞纳受将人痘接种法改良,试种牛痘成功,这种更安全的疫苗接种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广下被普遍接受。200年后,世界卫生组织于1979年10月26日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消灭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