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5G、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这些新技术、新模式,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让人人得到最全面、最及时的健康保健服务。

什么时候是疫情拐点?这是病患数字不断上涨、各种新闻不断刷屏的当下,全民期盼的焦点。

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公布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经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此外,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李兰娟院士(第一排中间)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交流新的治疗方案。 记者黄琪 摄 来源:长江日报)

基于该研究,李兰娟团队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有消息称,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已经在浙江省新冠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中使用。

和84岁的钟南山一样,73岁的李兰娟也在颐享天年的年纪依旧奋斗在疫情一线。

更难得的是,她一直没有放松过对新技术如何加速智慧医疗发展的关注。

得益于云平台实时搭建,4G/5G基站与千兆光纤宽带几天内迅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等几种抗击此次疫情的医院将如何将高科技引入诊疗也被医学界和大众所关注。

不久前在世界5G大会上,作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兰娟院士也专门围绕“5G将带来医疗卫生重大变革”做了一场精彩演讲。

以下为紫金山科技对李兰娟演讲内容的整理摘录。

演讲内容

健康和医疗领域对5G的应用热情很高。在运营商积极的参与协助下,智慧医院、手术示教等项目一直在推进。2019年底国内已有五十多家医院开展了5G医疗的探索与实践,发展很快。

5G医疗要发展,我们认为标准要先行,现在全国30多家医院包括中国医学装备学会,与三大运营商和华为等设备商已经联动启动了基于5G技术的医院网络建设标准的制定工作,这个非常重要,有了标准我们才能更好地推进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G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决定了上层应用能不能真正落地。5G医疗目前(注:截至2019年底)还没有通过5G终端实现连接,相关的基础设备改造方面也需要继续下功夫。

5G要跟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融合起来,才可以构建或者优化大量的医疗应用服务。通过信息标准的应用,不断提高医疗系统之间互操作的能力。

医疗信息标准化非常重要,能够保证更高效、更可信的连接。医学跟其它学科不一样,有大量的术语、大量的语义标准、大量数据标准、大量传输的标准等,有了5G平台架构,还要有安全的制度、安全的标准以及安全终端等,来保证5G信息网络的通信,承载医疗类的应用。

5G通过高可靠性、低时延、海量连接的特点提高医疗信息远程传输的效率,实现影像同步等大容量医疗信息瞬间的传输,能够实现远程视频会诊,实现手术操作的视频化画面设施同步,也能够实现电子病历实时传输,同时也可实现医学检验报告网的调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019年7月17日,湖北恩施州咸丰县人民医院手术室里,主刀医生蒋业平戴着特制眼镜,开始为一名胸椎爆裂骨折患者手术。指挥坐镇的,是远在武汉的协和医院骨科教授叶哲伟。这是我国首台5G环境下混合现实云平台远程会诊手术。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诊断指导类场景现在比较典型,远程会诊、示教、指导、急救,基于5G承载可有效打破空间时限,实现医疗资源的下沉,不但可以下沉到基层,还可以下沉到家庭。

基于影像平台,在手机上能够清晰看到每一个病人实时的影像图像,对医患双方都很方便。有些基层医疗可以做影响和病历,再由上级医生做病理判断,判断是肿瘤、是癌症还是其他严肃问题,会对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急救中,可通过医院远程指挥,指挥中心迅速在现场调到病人的电子病历,迅速通过医疗设备检测病人现有的生命指标等等,实时实现急救指挥。急诊医生会做心电图,但心脏有没有损坏、心肌有没有梗塞,可通过实时影像让上级医生在第一时间判断,给下级医生指导,采取诊疗。

另外,在医院的每天查房中,医生可以远程操控查房机器人,例如大夫在北京,病房在杭州,就可以远程操作机器人查房了解杭州病人情况,远程查房尤其用于对X胸片的观察,远程超声波、远程内窥镜、远程手术这样的应用依赖于设备终端与患者的交互,触觉反馈的敏感性决定了只有具备低延时特征的5G网络才能满足需求。

有些手术,没有条件去医院,例如航空母舰上的手术,就可以由机器人操作,医生在网络上指挥;病人在ICU监护室有各种监控的装备在身上,医生也可以远程指挥,服务病人的诊断,提高医疗的效果,而且病人也得到了不间断的医疗的保护。这些都将成为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首批5G智能机器人加入疫情抗击 来源:腾讯科技)

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在发展智慧医疗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用来做导医,也可以消毒,也可以物资配送等等。

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已经成立了数字研究院,基于该研究院,树兰医疗和中国电信签订了5G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未来医院联合创新实验室。此前树兰医疗积极推进的五级电子病历三级智慧服务评级已经通过,作为实体医院,树兰医疗也建立了互联网医院平台,推出了树兰医生APP,将把大医院、种型医院、急诊医院甚至患者家庭连起来,提供实时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们派医疗队去了十几个人,但是远远不够,我们当时就把远程设备带去,当时的温家宝总理还在汶川地震现场跟我们进行通话,现在有了5G技术,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将大幅度改进,将颠覆我们的医疗。

我们的理想是人人都有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到医院有自己电子病历,所有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都在省市县国家的大数据中心,有了这个大数据,加上医疗保险和家庭医生,根据大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服务才能实现。

所以,技术创新是手段,我们通过5G、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这些新技术、新模式,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让人人得到最全面、最及时的健康保健服务。

后记

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被提上重要日程。

在2月4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通知中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充分发挥各省份远程医疗平台作用,鼓励包括省级定点救治医院在内的各大医院提供远程会诊、防治指导等服务,借助信息化下沉专家资源,提高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处置疫情能力,缓解定点医院诊疗压力,减少人员跨区域传播风险;

充分发挥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等平台作用,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自我防护、诊疗救治等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和个人防护能力;

积极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开展针对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网上义务咨询、居家医学观察指导等服务,拓展线上医疗服务空间,引导患者有序就医,缓解线下门诊压力。

同时,该通知也强调,要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官微官网、居民电子健康卡等多种途径,开展疫情信息查询、定点救治医院及发热门诊查询导航、主动申报与线索提供、新型冠状病毒科普预防知识传播等服务;

强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网上办、自助办、掌上办、咨询办实现“不见面审批”,以“远距离、不接触”最大限度隔绝病毒的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