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一面镜子。

全国34个省,三百多个城市,在这面镜子前无所遁形。

透过这次疫情,也让我们对城市的理解更加深刻。

1

城市之间的PK这几年打的特别火。

从中心城市谁更强之争,到哪里的城市抢人抢的最凶猛,说到底,不过都是城市之间竞争的一种表象。

我一直坚信一个观点:一个省份或城市在一定时期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这段时期的管理者。

这次突发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各种竞争之下,城市的软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在前两天微博热搜评论里看到的话。

我很同意“以小见大”这个词。

面对疫情是这样,在城市发展中也是这样。

说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曾经在杭州工作过两三年。离开杭州的时候,需要办理社保转移和公积金销户。办两件事,服务大厅楼上楼下办完只用了20分钟。因为这件事,我对这个城市一直抱有好感。

同年,在某地级市办理档案存档,跑过3个地方,服务大厅办事人员上班时间化妆、爱搭不理、态度奇差,结果花了2天时间,事情没办成。连简单正常的事情都办不顺畅的城市,恐怕就算有人来,也要不了多久就会走。

每个城市,每年会下达很多工作目标。

围绕着目标,会有很多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发展、产业调整、人民生活服务等等方方面面。一个政策能落地执行的好,整个制度和流程走的快捷迅速,举一反三,其他的就不会差。这是一种习惯。

所以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我们会发现,有的城市会暴露很多问题;而有些城市,解决问题能考虑的很全面。

放在平时,这些差别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发展,长此以往,城市之间的差距必定会拉大。

2

这次疫情,还揭开了城市之间的一项差别,那就是资源。

全国范围内城市资源的占有量: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乡镇。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北京、上海、广州这些资源占有量比较多的一线城市,对疫情反应快,控制快,疑似或确诊病例能很快的隔离治疗,医疗资源相对充裕很多。

如果区域缩小在一个省内,城市之间资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以这次疫情为例。疫情爆发早期的时候,核酸检测试剂盒资源比较紧张,所以分配到各地也十分有限。

假设某省每天能分配到200个试剂盒,试剂盒的流向一定是先到达省会所在地,然后再向地级市分配。或者是,试剂盒全部集中在省会,其他地级市发现疑似病例送检到省会。

这种时候,因为省会城市掌握更多资源,所以当地疑似病例会最先确诊,从发现到确诊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几个小时或半天。

而其他地级市,因为分到的资源有限,再加上资源调配上因为隔着一定距离,可能从试剂盒到达地级市或病例送检到省会,就需要半天,然后再到检测确诊,可能需要一天时间。

所以,这就存在一个时间差的问题。从确诊到接触人群排查,疫情防控上省会城市一定是比地级市迅速且高效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疫情爆发早期,省会城市病例确诊数量远高于其他地市,而随着时间推移,省会城市确诊数量逐渐减少,地级市这时却开始增长比较多。

放在医疗设备、医生实力、稀缺药物上也是一个道理。

疫情这种事,时间就是生命。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大概能理解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去大城市。除了赚钱多以外,资源上的优势是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回避的,而一个城市资源拥有量和管理水平又代表着让人是否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