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兆申,何许人也?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好像是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兆申,1925——1996,图1994年在揭涉园摄

江兆申先生,晚年在自己写就的“简历”中,只有这么寥寥数句:“江兆申,字椒原(1925年生),安徽歙县人, 现居台岛,生平献身教育及博物馆工作,现已退休,静度乡居生活”。共三十八个汉字。

这份简介,没有丝毫自我吹捧。简单,朴素,谦退,一个乡下终于赋闲的老职员,碌碌无为,辜负年华,一无可成,像极了他的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江兆申.行书五言联,立轴,1971年作,成交价64.40万

尽管,在华人艺坛,他被尊为“张大千后第一人”,更长期贵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

世之大成就者往往希望有“隐身衣”一披,藏身人海。可韩陵片石,虽然寂寥,但与日俱光,历史不会看不见他们。

江兆申先生即是此类。我常以为传统书画家可分三类。初级的是用纸笔在写字画画;水平高点的,是用笔墨在渲染;而境界更高的,则是运其性情学养在驰骋,他所有的光和热,所有的思想和情绪,都投注到画笺之上了,再造风雨江湖,艺术世界,人文胜境,还有那么永不漫漶的纸上群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兆申恩师——近代艺坛大师溥儒,1896-1963

江兆申先生正是这种高屋建瓴者,他以性格学养让尺素绵帛散发出内蕴霸悍的传统人文辉光,灯火历历宛在,生有尽而愿无涯。他年轻时,给偶像溥心畲先生写了一封信,溥见信竟惊为天人,马上回复,并如此夸赞,“观君文藻翰墨,求之今世,真如星凤。……读君来诗,取径至高,择言至雅,倘有时来此,至愿奉接谈论”,可见其才华何其闪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兆申国画山水

其实,他论出身,是比较低微的。1925年,他降生在安徽歙县岩寺的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后来的成就,完全是靠着刻苦而来。检其生平,江氏出身江南,源自书画世家,少年英发,自学精勤,青年时代偶露峥嵘的书法、篆刻即深受时之名家邓散木的倾心赞誉。49年华夏鼎革,他被迫渡海赴台,先以中学教书谋生,而后拜在名宿溥心畲门下,亲炙身接。

一方面苦读历代诗文,另一方面则在绘事方面紧跟大师,耳濡目染,尽得心传。

后来,经其时人脉深广的叶公超力荐,入职世界瞩目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此,遍览历代经典书画真迹,手摩心追,日夜不懈,心胸浚发,艺与日进,终于尉为大师,被誉为诗、书、画、金石“四绝”,又以晚辈与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并称“文人画四大家"。

他以一介初中文凭都未有之人,自学立志,融合传统,管领风雅,再创当代文人画的辉煌,在此后的几十年岁月中,在华人画坛向称首席,不做第二人想。真是了不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右一江兆申,与张大千、黄君璧诸大师合影

他的书画我都无力欣赏。但是,他关于明代吴派书画的著述《关于唐寅的研究》,关于台静农书艺探讨的《龙坡书法》却曾习读。那种益尖而辨的详瞻,那种会心之微的洞彻,那种称衡百代的气度,那种英朗超拔的文字,是我难忘的记忆。

而写作这些书籍时,江先生其时不过三十来岁。

今晚灯下,重翻江先生书画集,不免让我再次想起唐人张说评崔湜诗文时所发的感叹:其文可致,其年不可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文本已可结,而尚有可说者一事。记得台师大美术系出身而后以散文家名世的刘墉曾在文章中谈及,当年台师大预备聘请江兆申做教授,后来一审核他的学历,发现他根本没有文凭,只好作罢,导致江先生为之引耻终身。这当然是难堪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张大千

好在时代终于为他单独开出了证明信:他的不凡,甚至让他不再属于他自己,局促于台湾,而是光耀于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与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