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新闻事件接二连三。大家都待在家里,无比关注时事热点。而今天,2月11号,众多热点事件之中最挑拨人心的莫过于一则“重庆87岁独居老人捐出毕生积蓄20万元”的新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日在昨天晚间报道了这个事迹,然后今天一个叫做“摇铃铛”公众号,发布了一篇“不要再收老人的钱了”加五个感叹号的文章,瞬间刷爆朋友圈。这篇文章呼吁各地各组织停止再收某些老人的捐款。

因为这位捐款的老人的居住环境非常糟糕,灯光昏暗、空间逼仄,房屋还无比破旧,看上去就像是个贫民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很多人就觉得,老人的居住条件这么差,还把30年积攒的一笔20万的巨款捐献出来抗疫,实在太令人心疼了。接收机构压根就不应该接受老人的捐款。

同时老人在捐款时说了一句“国家有难,我不能做旁观者”的话,也被“摇铃铛”的公众号用来挑逗大家的情绪。

但是老人的另外一句话“我有儿有女都孝顺,还有退休金,还做小生意,吃穿不愁”,我不知道是“摇铃铛”是没看到这句话,还是怕放上去就没法挑动读者的情绪,反正并没有收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这篇文章还例举了失明老人,以及环卫工人的捐款事迹,来指责收取这些底层老人的捐款是多么不义的一件事,呼吁各地机构不要接受这些老人的捐款的同时,甚至还不让媒体报道。觉得媒体的报道是将弱者绑上神坛,是在鼓励更多的穷困老人捐出毕生积蓄。

这样的文章看上去是在替弱者发声,是在呐喊社会的不公。可是你仔细想想,“摇铃铛”不光是将这些捐款的老人当做了弱者,甚至还将他们当做了傻子。好像他们只要看到媒体的报道,看到别的老人在捐款,就会马上不顾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捐出全部的积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一篇文章,最终收获了十万加的阅读,六万加的在看,近千人的打赏,并且还在持续增长中。不少人都愤怒而同情地分享到了自己的朋友圈。“摇铃铛”一定赚得盆满钵满。

可是看完这篇文章,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这些老人靠自己努力挣来的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积蓄想去帮助别人,奉献了自己的爱心,最终还要被别人当做弱者和傻子来同情。只因为大众的善良又一次被一个带节奏的公众号玩得团团转。

没有谁愿意当弱者,没有谁愿意被别人当做弱者来同情。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弱势群体的时候,这里面是不是也带有些许的歧视?

如果真的像那篇文章呼吁的那样,停止接受这些老人的捐款,那更是对他们正常权利的剥夺。

富人有资格捐款,穷人就没资格了吗?我这个社会什么时候这么功利了,连穷人捐款的权利都要剥夺?成年人的做事,自己承担后果。这些捐款的老人不是傻子,他们只是想做一些好事,他们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何成年人都有捐款的权利,哪怕是有人卖房卖车甚至贷款去捐款,那也是个人的自由意志。可以被质疑,但是不能被剥夺。当我们说“不要再收老人的钱了”的时候,就是在剥夺老人捐款的权利。

人的需求是有多种,除了吃饱穿暖,还有被认同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都是同时存在的,并非递进。不是说一个人只有衣食无忧了才会去追求被认同,而是一个人即使没吃饱没穿暖,也依然有被认同的需求,也依然可以有奉献精神。

那些拾荒的或者环卫工人的老人,他们矜矜业业一辈子,从来没有被人重视,甚至都没有被人正眼瞧过。同胞有难,人人都想出手援助,凭什么他们就不能出手?就因为他们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位老人拿着自己的积蓄想要去捐款奉献自己的爱心,然后被拒绝了。拒绝的人还会跟他说“您太穷了,您是弱势群体,我们不能接受您的捐款,您留着这些钱改善自己的生活吧”

那他会怎么想?他很可能会觉得自己被这个社会抛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一个智力正常的成年人捐款奉献自己的爱心的时候,应该受到的是这个社会的赞许和掌声,无论他是富人还是穷人、老人;无论他捐赠了多少钱。

另外,如果非要说一个有着二十万积蓄的老人是穷人的话,那我也没什么可说的。居住条件差,也许只是人家习惯了的清贫生活。若非如此,她为什么不去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

人各有志,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追求更高的楼更大的房子。这个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也不应该只有一种生活追求。

每一个捐款帮助他人的人都值得被尊重,而不是被同情,更不能被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