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原有的养老机制逐渐瓦解:孝文化日益淡薄!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些年咱们的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好过了,但是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在变化,在消失。

从城乡来看,农村消失的东西更多一些:有些人走了,有些村庄消失了,有些节日淡化了,而最重要最严峻的,是孝道文化在农村日益消亡。

有些人离开进城是去过更好的生活去了,有些村庄消失是村民搬到更宜居的地方去了,有些节日淡化是因为有其他节日补充。但农村孝文化的日益缺少留下的却是农村近亿老人的养老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咱们的传统文化里,孝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汉代通过“荐举制”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孝廉”,很多古代影视作品中经常有父母去世后儿子要守丧三年的场景。

但是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人们富裕了,但物质基础的丰厚与孝道文化的缺失,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人们在追求自身物质享受的同时,却越来越忽视了对父母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

在商品经济的激烈竟争之下,子女过度自私,突出自我,只求向父母索取,不问感恩;只求继承父母的财产,不愿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2009年,通州区张家湾镇张辛庄村一八旬老太在家被饿死,尸体被孙子意外发现。4个儿子中3个都被通州法院以遗弃罪判处三年到两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哪怕常回家看看这种对老人的基本关爱都需要立法保护的地步!

二、农村赡养三大难题:无心无力、有力无心和有心无力

1、穷是万恶之源,农村也不例外

农业是土里刨食的行当,农业收入低众所周知,所以从来都是农村人进城很少有城里人返乡。

农村老人很多养老难在于赡养难,农村贫困老人尤其明显:农村一些贫困老人的子女有赡养能力但拒不履行赡养义务;子女之间相互推诿;个别子女老想着把父母养老完全推给政府,不尽赡养义务。

更有子女势利眼,看着老人岁数大了,一没有劳动能力,二不能帮衬自己生活,认为老人没用了,就对老人置之不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因家庭分家析产不均引发的赡养矛盾

虽然男女平等提了这么多年,但是在父母一辈的心底里还是认为儿子是继承人,女儿始终都是泼出去的水。所以在子女成家时,父母给与的帮助就难免厚此薄彼,这就造成了儿子之间,儿女之间的相互积怨,在赡养老人问题上相互观望,一个不赡养老人,其他的子女也纷纷效仿。

两个老人能养活八个子女成人,八个子女成家立业却养活不了两个老人,让人感叹!

3、有心无力:子女想赡养但是能力

还有是有些子女想尽赡养义务但能力达不到,被房贷、车贷、孩子教育等一堆开销压的喘不过气,对父母能尽孝的能力就少很多。

有个朋友在县城,育有一儿一女,父亲拉车跑活儿,妻子在县城打打零工,儿子上大学,女儿各种班花费也不少,加上房贷,每个月的收入都不够维持自己小家的开销,还有多大余力去赡养父母?

三、不怕吃喝最愁病:小病撑、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

在中央大力扶贫攻坚的强攻之下,农村老人的吃喝已经不是问题,农村老人现在最怕的也不是子女不孝,而是怕未知的疾病。

常年的重体力劳动和暴晒,农村老人普遍患有不止一种“老年病”,高血压、糖尿病、半身不遂、关节炎、股骨头坏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村老人离不开药

受经济条件和传统意识的约束,农村老人广泛存在着“小病撑、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观点,发烧感冒根本不算病,高血压、糖尿病这种慢性病随便吃药撑一撑,癌症、恶性肿瘤、股骨头坏死这种,直接就放弃治疗了。

重病治疗在农村老人看来就是浪费钱,还不如省下来支持下子女的生活。我家老太太常跟我说:我不怕死,我是怕躺在床上一时半会死不了还得要人伺候,要是一下死过去,也是我这辈子的福分啦!

这次肺炎很多农村老人还是照样的街头晒太阳聊天,村支书跑过去劝回,被老人直接怼回去了:肺炎?肺炎有啥可怕滴?一百人里不才死两个嘛,我这身上随便拿出俩病来,死亡率不比肺炎高多啦?这病不来找我我还想去找它嘞,早死早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