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惊天大秘密”,拿去不谢

就是某信的运动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可以查看排行榜,如果步行数超过3000,大概率是没有落实居家隔离的。

马上截个图,质问他/她昨天去了哪里。

那天我出去买个菜,步行数达到5000多,就被同事声讨,是不是到处瞎晃。

延伸阅读:

虽然这是一个段子,但仔细想想,如果在将来,手机变成了芯片,能移植入身体内,不仅步行数,包括体温、心跳、脉搏、血压等各方面体征数据,都可以实时采集,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将数据的汇总至各个平台,最终用与大数据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一来,大家不用定期跑医院体检了,你的体征数据会及时形成健康报告,定点医院会在必要的时候,给你提供预警提示和就诊指导。

就拿这次疫情来说,如果人人都有一个的数据采集仪器,就不需要去挤医院排队检查,安心在家隔离就好;体温等数据会通过仪器定时上传至数据中心,中心对信息进行处理后,合理安排人员就诊。如此一来,不仅减少了感染的机会,又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科幻已走进现实

事实上,在人体植入芯片或者监测器等设备的做法,在医疗健康等领域已经开始尝试,但整体仍处于实验阶段,还无法大范围商业化应用。

在北欧国家瑞典,已经有超过4000名瑞典人,仅需使用自己的食指,就能解锁办公楼大门、登上火车,或者触摸对方的手机就能交换个人社交信息,这一切的实现,归功于植入他们手指中的一枚米粒大小的微型芯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芯片本身的技术并不复杂,使用的是近场通讯,该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信用卡、智能手机、门禁系统等。该芯片使用的是被动性通讯功能,并不含有电池,也没有GPS定位功能,只有在用户主动触发与其他信息终端互换数据外,其余时间均处于非激活状态。

数据隐私值得思考

各国的国情大不一样,所以除了技术研究,还需要考虑到在人体植入芯片等设备后,可能会采集、传输甚至存储很多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

之所以瑞典能最先尝试植入芯片,是由瑞典特殊的互联网环境所决定的。瑞典人对于个人信息持开放态度,在网络上能够轻易查找到瑞典人的手机号,而瑞典人的收入情况,也能够通过给税务部门打电话查询的方式轻易获取。瑞典人们早已习惯于个人信息的数字化,也已经习惯于无纸化货币交易以及个人信息在数字世界的交换,因而仅仅改变数字交换方式的芯片植入在瑞典广受欢迎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在解决隐私安全问题前,大部分人是不会使用这种设备。大家不仅仅会关心个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要关心对于提供植入芯片服务的企业,将会如何保护所采集、传输、存储、利用的医疗数据。

可植入芯片等设备和热门的可穿戴设备一样,都需要将数据的安全性摆在重要位置。可植入芯片等设备的发展中,更关键的是要针对医疗数据的存储、传输和使用等作出规范化的管理规定。所以技术实现后,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完整的体系,确保技术与人的有效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终端离人的距离越来越近,“手机是人体器官的延伸”这一说法也被广为接受,而芯片植入这一“零距离”的个人数据终端,或许将成为这一趋势发展的最终形态。在无数科幻作品中的场景,终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