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地评价孩子就已经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而在人前消极的评价孩子则还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

中国人是一个自谦的民族,自谦的范围很广,凡是和自己有关事情都可以拿来谦虚一番,当着别人的面,不仅不夸奖自己的孩子,反而谦虚的说自己的孩子差,当孩子表现得不如自己意时更是如此。但是,我们谦虚的时候却忘记了,孩子的自我意识从小就有,但并不完善,而家长说话时自以为是谦虚,但并不知道,你这样的自以为是的谦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却认为你是真的不喜欢他,自己真的做错了,真的不好,而心里平添许多忧虑,又严重挫伤了自尊心,从另一个角度说,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你这样揭短以后,他怎么在小朋友面前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的心理和意志都还很脆弱,他们最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因此,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将会成为孩子一样精神上的阳光,相反,每一句贬低的语言都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记得粉碎,无地自容。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以后,有记者采访杜鲁门的母亲,记者称赞道:”有这样的儿子,您一定感到十分的自豪“,”是这样“,杜鲁门的母亲赞同,”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是我感到自豪“,”他是做什么的呢?“记者问,杜鲁门的母亲回答说:”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这才是正确的对待方法,对孩子怀有良性的期待和肯定,而随意的不负责任的否定,会让孩子对自己丧失信心,别说做总统,就连挖土豆儿大概都做不好,孩子有时做的事情并不能另父母满意,或者是在某些方面有不足,作为父母就不能急于否定孩子的能力,而是要对孩子有信心,抱有良性的期待,鼓励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句话让孩子觉得你时时刻刻都因他而自豪,这种良性期待会使他做事更加有自信心和积极性

有些孩子之所以表现越来越差,原因有二

一是孩子本身气不平,觉得妈妈经常说他是伤了自信心,自尊心,另一方面,妈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孩子习惯性地认为妈妈说什么都是正确的,既然妈妈都说自己没记性,那自己就一定是没记性,什么都记不住,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孩子自信心受挫,对自己的记忆力没信心,对学习也没多大兴趣,实际上。一些不恰当的训斥会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并且由于没有及早发现和解释,使孩子形成思维定势,我就是没记性,就是记不住,干脆别记了。

孩子不懂事,难免犯错误,而在每一个错误中,他们都会有所发现,轻易地否定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就会使孩子心中背上包袱,甚至产生心理障碍等。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被无意中关进了冷藏车,第二天早上,人们打开冷藏车,发现他已死在里面,身体呈现出冻死的各种状态,但实际上这辆车的冷冻机并没有打开制冷,冷藏车只是常温,可见暗示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消极的暗示会带来消极的结果,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在发现孩子做错事以后,孩子也意识到自己错误,家长就要转过弯儿来给孩子继续贴”良性标签“,不妨把期待用现实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这样跟别人说,我的孩子今天虽然忘了做作业,但是我相信明天他肯定不会忘记,因为他知道,做完作业再出去玩才是好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不能说”你怎么那么笨“

一个七岁的孩子,再帮妈妈拖地板时,随着啪的一声不小心把杯子碰到了地板上打碎了,妈妈的骂声也随之响起,”你怎么那么笨呢,干一点活都干不好,指望不着“。孩子这时委屈地放下拖把,抹了一把眼泪跑开了。

家长这样的说孩子,或许是无意的,或许是习惯使然,但对孩子的伤害却是不可低估的。

1、不仅打击了孩子干活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造成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害怕失败,干什么都畏手畏脚,没有创新精神。

2、”你怎么这么笨“,是在给孩子一个”我是笨孩子“的心理暗示,贴负面标签,造成孩子没有自信。

3、”干点活就干不好,指望不着“,贴了”我是一个无用的孩子“的负面标签,伤害孩子的自尊。

建议:

1、孩子的动机是帮妈妈做家务,打碎东西并不是故意的,所以家长这时应该区别对待孩子的动机行为,要肯定孩子的良好动机,理解孩子的失误行为。

2、不小心打破东西,孩子已经很难过很内疚了,因此这个时候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要接纳孩子,安慰孩子,”没关系,你也不想把东西打碎,妈妈也有把东西打坏的时候“,并告诉孩子下次怎么做才能避免失误,这样会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自己的,并感受到温暖,那孩子会更加自信自强,不怕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