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佛祖拈花、达摩面壁?禅师的解答让人笑喷,禅悟思维出人意料 | 文 三只眼文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话头、起疑情是禅宗接引人开悟的常用手法,在话头上下功夫,从怀疑开始,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一路参下去,疑情日久,成团成片,磕着、碰着、思考着、揣摩着,得遇因缘成熟,猛然间疑团打破,得以开悟,逐渐积累直至最后彻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禅师以话头机锋来直指禅心,一问一答间,有时看似答非所问,其实禅理昭然,只有开悟者才能心领神会。禅宗修行,因势利导,从来不会千篇一律,禅师的思维也往往跨越跳脱,于意料之外得来意料之中的禅悟。“起疑情”式的思考就是求异的过程,为的是打破昏聩的头脑,注入清新的禅悟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两则故事,在参话头时可以用来引发出人意料的思维方式。

许多人都知道佛祖拈花的故事,说有一次释迦牟尼上座讲经时,忽然沉默不语,用指尖拈着一朵鲜花,其他人不茫然不解,只有迦叶尊者微微一笑。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祖指尖拈着的花便是指这一个世界,拈花在手表示将世界握在手中。换句话说,要想通达涅槃,修为达到究竟之境,就需要精进修持,坚持不懈才能将佛法掌握在自己手中。迦叶尊者正是明白了其中道理,才会心一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则故事讲的是达摩面壁九年,在石洞中两腿打坐,两手结弥陀印,目光下视,五心朝天,进入定境。通过九年的修性坐禅,达摩功行圆满、私欲克尽、一念不忍、四相不生。不懂的人只知达摩面壁枯坐,有大毅力,实际上,面壁的意义在内而不在外,重在于对内心的修炼,让内心遇到一切境界,都不生贪爱取舍,不生烦恼嗔恨,至于面壁只是达摩所使用的禅悟手段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后世学僧往往就会以这两则故事作为起疑情的话头,向禅师们请益,而禅师们给出的解答众相纷纭、千奇百怪,其中最让人笑喷的回答如下:

学僧问:佛祖拈花,迦叶尊者为何而笑?

禅师答:他忍不住。

灵山法会上,佛祖拈花是为了说法,迦叶尊者报以心领神会的微笑,虽无语而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这一则佛、禅两界的美谈,禅师却给出了出人意料的解答,恐怕入定者也会笑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有学生问:达摩面壁九年,所为何事?

禅师直接回答:因为失眠。

真是出人意表的答案,达摩面壁九年的坚韧,却因为这个不合常理的答案,搞得人既惊讶又啼笑皆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你有一定的修行慧根的话,就会发现这样的解答让我们的思路瞬间脱离常轨,机锋中似乎隐藏着什么没有说破的原因,其意在言外,掻得心痒痒,却不知从哪里下手去止痒。这时,疑情就产生了,顺着往下,继续思考,豁然间可能就能发现这样让人笑喷的答案中,包含脱俗的禅理,机缘巧合时,便能让人猛然进入禅悟之境。

又如,一次学僧问赵州禅师“何为佛祖西来意”,赵州禅师回了一句“庭前柏树子”。同样一个问题,石霜禅师的解答是“空中一片石”,而沩山禅师却回答说“把床给我搬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解答都看似答非所问,但其中确实蕴含着出人意料的禅悟精髓。这些解答与学僧的提问表面一看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共同的特点是:平常的问题,怪异的答案。禅师们使用这些出人意料的解答,并非为调侃学僧让人笑喷,而是想由此打破学僧的僵化、狭隘、死气沉沉的思维模式,离死入活,截断执着,用一种比较轻松、活泼的另类思维,来观照世界和内心。

禅,以它活泼而有创意的方式,存在于生活之中,历久弥新,为生活带来意义非凡的改变。愿众生都来参话头、起疑情,领略禅悟那一刻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