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新闻:安徽铜陵一位11岁的男孩到公安局"自首",令值班民警哭笑不得。

原来情况是这样的,男孩平常喜欢玩卡片游戏,用零花钱陆续买了四五百张游戏卡片。妈妈发现后,担心孩子玩游戏上瘾,就恐吓孩子说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的,让他去派出所自首。于是,小小的孩子背着一书包游戏卡片,来到派出所就对值班民警说完"我来自首",还哭了起来。

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这哭笑不得后面的思考。在中国,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对孩子说:"你再这样,我就要怎么怎么样了!"或者"要是再这样,老虎会吃了你!"等等的话语,来起到对孩子的威慑作用,让孩子乖乖听话。这样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恐吓式教育"。

"恐吓式教育"在我国仍然被很多家庭所使用

虽然大家都知道"恐吓式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太好的做法,但是,仍然有绝大部分的家长会用到这种"恐吓式教育"。因为家长们看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短暂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很多父母认为"吓唬"的教育效果最佳

孩子闹腾、不懂事,怎么说也说不听,这个时候家长一句怒吼,孩子就安静下来了。所以家长就认为,用这种怒吼的方式,让孩子得到了教育,让孩子能够变乖了。

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父母恐吓孩子说:"你要是再不去上学,就会考零分,你的同学们都不会和你玩了。"于是孩子可能就会怕很多同学不跟自己玩而感到害怕,也就不会不去上学了。家长认为这种恐吓让孩子产生了不能不去上学的想法,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但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父母只看到了眼前的短暂的教育效果,而没有深层次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停止目前的行为。孩子会变乖,不是因为恐吓式教育方式效果好,而是孩子害怕了才变乖的。

2、 缺乏对其他教育方式的了解

父母面对闹腾的孩子,心情也会变得糟糕,情绪波动大,这个时候一次恐吓和怒吼,让父母觉得耳根清净了许多。这种方式既简单又有效,于是父母就认为这种方式是可以的,造成对于其他的教育方式缺乏了解和实践。

有的父母因为对孩子的心理、生理特征不够了解,对于一些其他教育方式没有耐心专研和实践,只是看到了"恐吓式教育"的效果,缺乏对其他教育方式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恐吓式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极大

1、 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

教育博士张博说:"恐吓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消极、负面的评价与引导,不良的评价与误导,会使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混乱,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孩子在儿童时期心智尚未成熟,他们需要一份庇护和温暖的关怀,而给予孩子这些的,就只有家庭了。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孩子长期听到父母这样的话:"再不好好吃饭就要打你了!""再看电视就要把你丢出去不要你了!"那么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爱护,因而就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

孩子缺乏安全感,在自己日后做的很多事都会有胆小、懦弱的心态,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安全感缺失也是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因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不利于孩子建立对各种事物的正确认识

孩子在儿童时期对于外界的事物的认识几乎都来自父母的教育,如果父母没有及时给孩子传授正确的认知,会给孩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起到了阻碍作用的。

所以,如果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乖乖的,就经常对孩子说:"再不好好吃饭,警察叔叔就要来抓你了!"、"你还记得上次打针很痛吗?如果太挑食就会生病,生病了就会有医生要给你打针!""经常在外面乱跑会被狗吃掉的!"等等这样的话,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警察叔叔总是抓人、医生给自己打针让自己很痛,于是他们是坏人,狗要吃人,是不好的。

父母经常给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会让孩子失去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不利于孩子对事物建立正确的认知。

3、 透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父母总是吓唬孩子,但往往就停留在"吓唬"的阶段,并不是真的会发生"被警察叔叔带走"、"被狗吃了"、"被父母丢出去"的事情,所以吓唬的次数多了,孩子也就会父母的信任度下降了。

恐吓的方式虽然短暂有效,但是会让孩子透支对父母的信任,对于日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拒绝"恐吓式教育",家长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1、 用提问式代替直接命令式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孩子表现出情绪不高的状态,父母不要用直接命令的方式来让孩子服从。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处于反抗的阶段,父母越是命令他,他就越反感。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提问的方式,家长可以考虑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

"苏格拉底式"提问,即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不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心。

例如,孩子不愿意学习,只想着看电视,那么父母可以通过一个个问题来让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首先,问孩子为什么要看电视,再根据孩子的回答来提问孩子关于看电视的问题,再继续挖掘孩子的回答中的点,继续提问。然后结合孩子对于学习与看电视的想法,再问孩子对于不想学习的原因,再以类似的问题继续前面的话题。如果在提问中孩子说不出来具体原因,父母可以给出选择式的提问,问是这样还是那样。

通过不断提问,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让他知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这样会让孩子更加主动摒弃坏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以正面承诺取代负面威胁

通常孩子闹腾的时候,父母都会直接给予威胁,例如"再这样我就打你了!"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孩子从心态上改变自己的行为,只是因为父母恐吓,自己害怕罢了。

父母可以用正面承诺的方式来取代负面威胁的方法,让孩子拥有动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如果孩子挑食,不愿意吃蔬菜,家长不要恐吓孩子,可以跟孩子说:"你吃蔬菜,我就奖励你一个小熊玩具。"用正面奖励的方法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满足,孩子会有更多的选择,会激励孩子发自内心改变自己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用温柔的态度取代粗暴的态度

面对孩子的调皮,很多父母都是怒目相对,这个时候孩子会变得乖巧一些,但是孩子的乖巧也是短暂的。想要让孩子不闹腾、不调皮,做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的友好态度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孩子,就会要给孩子温柔的关怀。一味地粗暴态度,会使得孩子对父母产生更多的反感的情绪对父母的教育行为产生了阻碍。

当孩子挑食的时候,父母可以温柔地跟孩子说明挑食的危害,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与父母的初心。这样孩子更能够接受这种说法,而不是因为父母的粗暴而故意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