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军陈更,已经成为许多莘莘学子心中的偶像。

她非但诗词文学功底深厚,还是北大的一名机器人专业博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奇怪,一个主修理工科的博士生,怎么会对中国古典诗词这么感兴趣,而且连着四季参加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的比赛,并且最终摘得桂冠,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陈更与古诗词结缘时间是在她21岁才开始的。虽然自小受家庭成员影响陈更就特别喜欢看书,但真正对中国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是在她考入同济大学之后。

陈更的爷爷虽然不读诗,但却特别喜欢读报,还喜欢收藏书籍,他们家的一间“图书室”就是爷爷建起来的,陈更从小就喜欢呆在里边。母亲是一位中学英语老师,也喜欢文学,喜欢诗词,对陈更影响很大。

2009年,陈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有着浓厚学术气氛和文化氛围同济,一下子点燃了她对诗词浓烈的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陈更说:一个人跟诗词能够摩擦、碰撞出一些东西,是需要一定的年龄和阅历。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或者说情窦初开的少女,还是不太会读得懂一些诗词。一定是一个人心里积累了一些沉重的,灰暗的,晦涩的东西的时候,他(她)才会对诗词有感觉,才会从中获得救赎或者释放,从而喜欢上这种确实稍微艰深一点的文学。

诗词不是那么通俗,不是那么的讨人喜欢,而且还需要下一点功夫。但是只要进入到这个世界里面,你就会发现诗词有很多别的东西给你,比如说中国古典诗词,其中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有民本思想,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怀,以及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2013年,陈更就读于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制造机器人方面的专业。被观众们称赞为“从函数定理的北大理工女博士到风花雪月的‘诗词女神’”。而在一般人看来,从“理工博士”过度到“诗词女神”几乎是不可形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陈更眼中这并不矛盾——不论是诗词还是力学研究,陈更都将其学习过程总结为“格物致知”,即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深读诗词让我的生命更宽广厚重,更能耐心坚韧地面对艰深曲折的科研工作。”

她拒绝别人给自己戴上“学霸女神”的帽子,“学霸是那种天赋特别好、一点即通的人,但我不是聪明孩子,我属于从小就特别喜欢下死功的那种,特平凡。”

然而,在陈更的母亲以及她的老师和同学心中,陈更即使原来没怎么接触过古诗词摘得诗词大会冠军也并不意外。

虽然开始得并不早,但在她前21年的阅读生涯中,陈更偏爱的文字和古诗词有共通之处:超越、凝练、古典、含蓄、柔美。

陈更一直喜欢做笔记,做了很多的读书笔记,反复翻看甚至背下来了很多文字。许多年后,当她遇到《题僧壁》,看到“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她说她不会觉得陌生而不知所云,会觉得似曾相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更大学期间任过班长、班党支部书记、学习委员等,获“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志愿者”、“优秀学生标兵”、“团学联优秀部长”等荣誉。同时,她还获得国家教育部“国家奖学金”;菲尼克斯集团“菲尼克斯奖学金”;北京大学“忠孝振兴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在诗词大会比赛休息期间,陈更发现一名参赛选手阅读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诗集《万物静默如谜》

陈更问他为什么这个时候不准备正在比赛的古诗词而读这个?那位选手说,因为自己一直在读,所以不想放下。

陈更说,这件事给了她新的启示,在如此紧张的比赛关键时刻,那位选手不是着急准备参赛诗词,而是去读其他东西,本质上就是对古诗词一种新的理解。

陈更还说:在这个年代,“有用”似乎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但诗歌带给我们的,譬如坚定、勇气、同情心、宽容与爱,却是不能用“是否有用”来衡量的。

读诗让陈更更深入地体会了生活。当读到“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的时候,陈更说她正好就在他们家院子的门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对后来上北大的解释是:一定要生活在季羡林老师和宗璞老师他们生活过的地方,看着他们写过的紫藤花和莲花,感受他们曾经在这里为文学、为他们的事业所挥洒的热情,从而让自己变成一个心中常有热情的人。

在谈到古诗词的最终好处时,陈更总结到,这样的营养当然很难具体描述,但是大抵可以分为:给心灵一个喘息的空间,和榜样的力量。诸如杨万里的简单纯粹,李白的自由,杜甫的柔软善良,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执着,都可以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人。

读诗是我的休闲放松方式,没有另一种娱乐能更好地让我从疲惫中缓过来,能让我满血复活,所以,这种主观能动性也许帮助很大。诗词可以给人一种向上的精神,而且其中包括了太多太多的辩证关系,诗词里面有一个大世界和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