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之死才导致需要重新选立继承人

大家都知道,因为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导致在地方实力巨大的儿子们不服气。才最终导致开国不久的大明叔侄争位。朱棣最终靖难成功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要是朱元璋在一开始就让朱棣接班的话,可能就不会产生这一悲剧了。

事实上,之所以这个问题会被提出来,是因为朱元璋的名正言顺的、培养多年的继承人太子朱标早死。要是朱标不在1392年3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这个问题就不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又是从一出生,他爹在南京做吴王开始就是作为继承人培养。大明王朝一建立就是名正言顺的储君人选。而且多次监国,政治历练丰富,在兄弟之间也有崇高威望,也能镇得住功臣宿将如常升、蓝玉等。是大明王朝上下公认的继承人的人。

这样的人死了,不单单是朱元璋和朱标父子的悲剧,其实也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悲剧。他不是一个人的死亡,而是一个早就成型的太子和他周围的班底不得不重新打散。大明王朝的继承人得重新选择。那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这个难题,让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伤心之余不得不重新布局权利继承体制。

同类事件的两种处理方式

事实上,寿数比较高的皇帝遇到朱元璋同样的事情其实早有先例可循。公元493年,齐武帝萧赜的太子萧长懋去世,齐武帝萧赜并未选择立萧子良为太子,而是立故太子萧长懋的长子——萧昭业为太孙。531年,梁武帝萧衍的太子萧统去世,萧衍选择的是萧统的同母弟,也就是自己的另一个儿子箫纲继任太子。1285年忽必烈的太子真金去世,忽必烈选择了真金的儿子铁穆耳作为皇太孙。接下来就是朱元璋,选择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皇太孙。

总结起来,皇帝在老年遇到这种情况,无外乎两种处理方式,一是重新找个儿子当太子,二是在太子的儿子里找个人做太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择立儿子而是立太孙呢?

一是因为朱元璋儿子很多,有资格争太子之位的儿子也很多。如果选择立儿子,其他儿子原本在大哥早就坐稳储位,自己出外就藩,守土有责的情况下,已经安安心心准备当太平藩王了。结果一看有机会争一争了,那谁不得努力一把。朱元璋可是有整整26个儿子。而且他们大都就藩在北方边界与蒙古人战争的第一线。像秦晋燕辽宁等王都是时不时带队要跟蒙古人打一架的猛人。朱元璋时代每个皇子都是跟开国功臣联姻的, 如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朱棣的王妃是徐达的女儿等等。这要是朱元璋的儿子们因为这个开始明争暗斗,那刚刚建立没多久的大明可就热闹了。出于政局稳定和王朝长治久安考虑,立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皇太孙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立某个儿子的话,朱元璋在北方边疆的防御体系可能都需要重新布局。明朝的藩王,是一群被圈禁的高级囚徒,那是在朱棣之后的事情,朱元璋时期每个藩王都负责了抵御外敌,屏藩王室的责任,著名的边塞九王更是兵强马壮,这也成为燕王最终翻盘的军事力量。朱元璋无论选哪个儿子,他的防御空缺是不是要人补。重新权力布局是不是也是一个大工程。

这两个问题回答完后,你会发现,朱元璋基本不会选择其他儿子,选择朱允炆是最佳结果。

至于即使选儿子,当时的现实也轮不到朱棣,立嫡以长,朱标死时,明史记载的嫡子秦王、晋王、燕王、周王里。按顺序排是不是要从秦王开始。怎么可能轮到燕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要说不以嫡长子顺序,以才能,这东西就更主观了。难道说战功才能,辽王宁王的战功可不比燕王差。文采是才能?朱棣好像不以文采见长。

综上:朱元璋当时是不可能选择朱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