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时,为购得的《平剧汇刊》写了篇小文,有读者看到后就问我书中所提的梅花馆主郑子褒先生可知道,有无详细资料。我也是第一次听到郑先生名字,但我答应了给他查找一下。从网上已有的资料来看对郑先生的介绍并不详细,主要是生猝年不可考,以及对郑先生人生的后期没有介绍。但最多的记载都是对郑先生促成“四大名旦”在上海合灌唱片《四五花洞》,为人们留下了一张京剧唱片的稀世珍品这件美事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先认识一下郑先生,郑子褒,戏曲剧评家。浙江余姚人。清末民初县立高等小学第八期毕业。曾任《半月戏剧》、《十日谈》、《金刚画报》、《戏剧画报》等多种戏剧刊物的主笔,又多年在长城唱片公司当经理,主持灌制过梅兰芳、杨小楼合作的《霸王别姬》,杨小楼、郝寿臣合作的《连环套》等唱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农历辛未年长城公司请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人,合灌唱片《四五花洞》一张,由徐兰沅操京胡,王少卿操京二胡,何斌奎司鼓,成为稀世绝品,并使“四大名旦”的称谓更深入人心。郑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前之,是当时戏曲评论界和演艺圈内十分活跃的人物,对京剧大角的南下和安排大规模的演出,他几乎都是台前幕后的掌舵人,北方的演员都买他的面子。除了写有大量文章发表外,还收了不少坤伶作义女;在各种戏曲刊物上,有不少他与名角红伶的合影,其扮相总是长袍马褂大墨镜,是位“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黑色墨镜者是郑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张富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是在1931年上海长城唱片公司特约两位大师灌制《霸王别姬》,在灌制《霸王别姬》后在录音室中拍摄的。左三杨小楼,左四梅兰芳。左二的外籍人士为工程师汉柏(德国人);左五为长城唱片公司创办人叶庸芳;左一戴墨镜者为郑子褒先生。

关于他的身世和出生年月,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在58年前后,有台湾新闻报道,称“落魄文人梅花馆主郑子褒在潦倒中醉酒病逝”,报道中说郑先生是在醉酒之后跌倒卒然离去。由此可见,郑先生在国民党弃守大陆时,去了台湾!此外,从郑先生从种种迹象看,与那个时代的青红帮,有极深的关系,当年他在上海的场面很大,北京的名角到上海,多到他的府上拜山,演出遇到麻烦,他一出面,矛盾立刻化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以上的资料中,我们先要分析的是清末民初县立高等小学第八期毕业这一资料,余姚县立高等小学从已知的资料可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邑人叶秉钧、史翊经择原试院考棚——达善堂为校址(原县府大会堂旧址),创办达善学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称官立高等县学堂。1912年,称余姚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简称县高小)。1927年2月,县高小、城区区立初小及县女子完小改组为余姚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半年后改称余姚县立第一小学。1935年,根据《小学教育规程》规定,县(市)以下公立小学,以校址所在地的地名为校名,学校地处府前路,遂改名为余姚县县立府前路中心小学。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北城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47年改名为阳明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改名为阳明镇第一小学,1950年为阳明区第一小学,1958年秋改名为东风小学。

从以上来看,我认为郑子褒先生的出生年应该就在1900年左右,但是逝去的时间目前的资料就是台湾的那则新闻报道,由此推断的话郑先生的寿元应该是在一个甲子左右,肯定是在55岁以上,郑先生到台后又陆续编成了《平剧脚本》五十集,直到58年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郑先生的资料,除了最有名的四大名旦的故事外,我又查找的的就是他和当是文人之间的往来,在陈存仁《我的医务生涯》中记载:“疗养院的前门之旁,尚有一片草坪,由文士周瘦鹃与郑子褒(梅花館主)兩人到这里开了一间精致的小食铺,名为‘香雪园’。开业之后,生意不恶,晚间灯光暗淡,情調幽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是我所能找到的资料了,从这些资料我可以看出,郑先生是一个十分有才的人,他对曲艺的喜爱真的是相伴一生,我也了解到了在民国的时候,京剧叫做平剧,这是和当时的北京叫做北平有关,我也看到了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文化所带给人的慰藉!这就是我喜欢旧书,喜欢老物件的原因,你会在不经意之间,通过一本书或一个东西,了解一个人的曾经,一个时代的状态,一个国家的过往,一个民族的兴衰,从今人的视角看过去,从当时人的视角看未来,不薄古厚今也不薄今厚古,我想我们会走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