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一篇文章我们主要讲述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们是如何处理食物和水、空间、交配权的问题的。今天我们再来看跟技术有关的发展,之前也提到过,在1000年之前,世界各地的居民都对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一个是天文,一个是农业,一个是医学。

————————————

这些知识只能算作是对大量经验的分类和抽象,不能算作科学。

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这个词,始终是一个狭窄的概念,它就是指从古希腊众多学派跟思想中,毕达哥拉斯跟柏拉图那支传下来的,以数学为最重要的论证工具的思想。

这个小众思想直到16世纪才发生了一个大的转折,从此之后就可以用它来预测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跟变化了。

所以,在16世纪之前,在全球各地的文化中,知识的差距只有内容不同,而没有水平高低之分。

在16世纪之前,全球的知识共同的特征就是要有用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埃及太阳历

比如说埃及的立法中,每年的第一天,就是从尼罗河开始泛滥的时候开始记起,把河水泛滥的周期跟太阳的角度变化结合起来,埃及就制定了自己的阳历。

阳就指的太阳,把这个预测准之后,就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在土壤最肥沃的滩涂上种农作物了,也可以知道在什么时候河水泛滥之前撤离。又因为每一次河水的泛滥都把从前已经分好块的田埂完全抹平,所以快速丈量土地的技术在埃及就显得非常有用。

那相比埃及,比他们更早,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人,就没有机会出现阳历,因为幼发拉底河跟底格里斯河不是按照每年每年这么泛滥的,这里基本是沙漠气候,也没有春夏秋冬的规律,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天文历法就不是阳历,光靠太阳是定不准的。

这里主要依赖的是晚上的月亮,因为月亮的周期性变化更明显,所以在巴比伦的历法中,更多地体现了月亮的盈亏,在此基础上参考了一些太阳角度的变化。所以,巴比伦人的历法是阴阳混合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月亮变化周期划分的历法

也正因为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人更依赖于晚上星象的位置,所以他们的天文学反而更发达一些。

比如现在的天文学家就很惊讶于,巴比伦人是知道沙罗序列日全食周期的。

日全食并不稀奇,一年都会出现几次。但是大部分日全食,遮天蔽日的黑暗持续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像那种遮天蔽日全黑的时间超过20分钟的日全食并不是很多,地球上每18年才发生一次。但是每次在地球上出现的位置都会在经度上转120度,所以在地球上同一个地点看到这么长久的日全食应该是每隔54年才看到一次。

假如一个巴比伦人在10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这种日全食,印象深刻,那么下一次他应该是在64岁的时候才会见到。按照那个时候的寿命来说,能够总结出54年这个周期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相隔54年,这样的长期变化是没法依赖个人经验的,必须有长期的准确的观测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期沙罗

但实际上,古巴比伦人比这个知道的还要多,他们是知道18年零10天这个小周期的,他们管这种日全食叫做“沙罗序列日全食”。

沙罗这个词本身就是重复的意思。

但是你想,他们在当年是没有全球航行能力的,3次日全食中的2次都不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一次发生在东亚,一次发生在南美洲,那他们是怎么知道18年零10天这个周期的呢?

直到现在,天文学家也不确切知道这个答案。

这些复杂的观测也推动了巴比伦人的计数法。如今数字的进制,生活中大致都用十进制,其它进制大都用在计算机里头。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十进制的来源很好理解,大部分人天生就有十根手指头,所以计算的时候就用手。在文明初期,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就是十根手指的十。

而计算机用的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是跟晶体管的电特性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进制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个进制就是六十进制。这个进制其实就是从巴比伦人传下来的,竟然到了现在,凡是涉及到圆上的刻度,还是少不了用它,比如我们最常见的钟表。

但它又是从哪来的呢?总也应该有一个足够强的理由存在吧?

但是我们谁也不会长六十个手指头啊,就算把脚趾头算上也不够啊。

其实这个来源依然是手指,但是它表示的方法是用双手同时表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右手用大拇指当作指针,剩下的四根手指头,每根手指从上到下都有指尖、指关节跟指根这三段。所以右手除了大拇指以外,另外四根手指上一共有12个大拇指可以指向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说左手,当你用右手不断地数1、2、3、4、5、6、7、8、9、10、11、12,每数满一个12,左手就伸出一个手指,这样左手一共有5个手指头,右手一共12个点位,5×12就是60,我们每个人也可以尝试用六十进制去表示一个数。

六十进制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六十进制的母体依然是人体器官。

巴比伦人使用六十进制还是一个很朴素的想法。但是现在说起来,感觉很神奇。

今天我们会收获一个什么科学上的认识呢?

那就是, 16世纪之前,就算经验再丰富,总结出来的东西听着再神奇,那些从实际用途跟利益出发,总结归纳出来的东西都不是科学。

天文历法、丈量土地、农业耕种、草药跟医疗,在世界各地,虽然有深浅不一的实用价值,但这些知识的可靠度、可提升的空间实在太大了,在科学没出现之前,人们在方法论上对这些经验的掌握程度是大同小异的。

这种方法论如果比喻起来,就有一点像收集邮票。

收集邮票的人大都能做到尽量完整地把邮票按照顺序放在一起。那至于说这些邮票之间有什么关联,总体上能呈现出什么大的历史背景,对这个历史背景我们有怎样的解读,对于早期收集邮票的人来说,很少有人能说出1、2、3。

而16世纪之后出现的科学方法,才能让我们从方法论上更好地把握之前收集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