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本来处于紧绷情绪下的房地产市场,政策面已经跟2019年截然不同了。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时间线梳理。

仅2月12日一天,就有上海、浙江、西安、无锡、南昌五地发文,为房企纾困。

随后,济南、天津、南京等多个城市明确土地款可申请延期或分期缴付,放松预售条件。

2月19日,已经实行4年土拍成交捆绑开发商卖房的苏州,取消了现房销售、封顶销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下旬,河南驻马店出台17项措施,当中提及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由30%下调到20%、各类人才买房补助200元/㎡、大中专以上150元/㎡、农民工100元/㎡等。

湖南衡阳也推出相关政策,有新房二手房补贴契税、车位补贴1000元/个、本科买房补贴5万等,去年湖南醴陵县也出台过类似的货币补贴政策。

看得出来,不管是高高在上的一二线城市,还是购房需求匮乏的三四线城市,都在想方设法让楼市再度焕发“第二春”。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因为春节影响,在历史上2月份惯例是政策少的月份,但今年情况大有不同,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2月份全国已经有接近50城市发布了多次房地产政策,既有缓解房企资金面的措施,也有提升购房需求的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个月内,全国50城为楼市“开绿灯”,一夜之间,各路专家、智库机构、开发商、学者呼吁“营救”楼市的声音接连不断,在我有限的记忆里,这样的阵势确实没见到过。

问题在于,各地发布如此频繁的涉房政策,对楼市到底有没有提振作用?

答案是否定的,从各地的政策导向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土地出让金延期缴纳之类的边缘政策,而非直接融资闸门放开、类似2015年棚改那样直接激发购房需求,只能说是“定向宽松”。

更重要的,是高层对待楼市的态度。我们不妨来看看央行的发声和表态,还有央媒的头版回应。

1,央行连续2次针对房地产表态,定调2020年楼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19日,央行发布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度提及“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加快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管理机制”。

随后,在2月22日,央行副行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LPR下行基本上不影响个人房贷利率,银行可通过LPR加点方式确定个人房贷利率,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笔者认为,这两个表态对目前的楼市来说非常及时。

各个城市虽然发布了诸多松绑措施,但都没有触及核心,央行作为各大银行的“钱袋子”,直接点明房贷利率会保持稳定,寄希望于投机购房成本下降已经不可能,只要核心的因城施策、房地产金融长效机制的定调没有改变,就不会出现货币大幅流入房地产的情况,房价上涨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2,央媒10字紧急回应市场: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25日,经济参考版头版发文指出:在这一特殊时期,要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继续“因城施策”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文中提出了5点: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主动应对、需求端政策要保持连续一致和稳定、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完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

其中第4点应该划重点:近期部分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临时性支持政策,但“房住不炒”定位并没有改变。要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

这段话该如何解读?

关键就在于“预期”二字,最近很多专家、购房者、房企都把各地放松的措施,作为2020年房价反弹的理由来理解,这样的态度无疑有点“一叶障目”,只要核心的基调没有变,房企延迟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早晚还是要交上去,暂时放松的预售条件,未来可能还会收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很多中小城市发布的买房送补贴政策,一平米补贴一二百块钱的现金,其实对于市场需求的提振没有太大作用,后续也不会有类似棚改货币化那样的政策出现。

经济参考版是新华社主管主办的报刊,创刊于1981年,是不折不扣的“央媒”,现在这个时点在头版发文,可以说是意味深长了。

笔者还注意到央媒所说的第2点: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主动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