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 | 猎聘(ID:liepinwang)

作者 | Jenny乔

1

2019年底,立下2020年企业目标、工作规划的人们,谁也没能想到,能不能保住工作都是问题。

北京K歌之王公司近日宣布,将于2月9日,也就是北京正式复工的第一天,与全部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消息一出,令人咋舌。

K歌之王作为国内高档KTV品牌,有报道指出,王思聪曾一夜之间在其北京某店消费250万。

曾经的纸醉金迷,在疫情之后,只剩下一地碎纸。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这一家企业,全国上下各个行业都措手不及:

2019年春节档票房58.59亿,2020年春节档几乎为0。

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零售和餐饮业销售额约10050亿元,2020年同期受损严重。

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收入约5000亿元,2020年同期锐减。

这些经济损失,不仅是简单的数字而已,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是一个个指望着这些行业的家庭。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面对这次疫情所带来的“蝴蝶效应”,网友议论纷纷:

终于下定决心关掉花呗了,通过这次疫情,让我深刻体会到,万一失业,拿什么还花呗。
还没撑过疫情,公司宣布破产了,我失业了……

生活的压力,成了这个开年最扎心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事实也正在证明这一点。

2月6日,国内最大PHP培训学校兄弟连机构决定停止运营。

其创始人李超在公众号中发文表示,受疫情影响公司现金流出现问题,即日起,兄弟连北京校区停止招生,员工全部遣散。

这家线下培训机构曾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上市前估值超10亿元,然而面对疫情,说散就散。

兄弟连机构的倒闭并非偶然,它应该给各位从业者敲响警钟,面对随机发生的事件,我们要做好应对措施。

17年前,“非典”爆发,同样让中国经济一夜之间陷入寒冬。

当年的阿里巴巴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处于成长期的互联网公司。

2003年5月,阿里巴巴一名从广州参加完会议的员工被诊断出感染上了“非典”。

一时间,阿里的形式陡然紧张起来,公司所在的办公楼被封为“禁区”,阿里内部人人自危。

面对危机,马云压力很大,但没有被击垮。他展现了惊人的组织动员能力,在隔离前调整公司工作部署,优化人员工作内容及汇报流程,从而保证了公司全部员工在家隔离期间可以正常办公。

经过马云和员工一致努力,疫情期间,阿里巴巴线上工作正常运转,业绩没有收到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淘宝网横空出世,疫情无意中推动了电商发展,阿里获得成功。

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危机时刻常常考验一个人面对逆境的能力,人与人的差距便在此刻产生。

成功的例子无独有偶,2003年的非典除了造就马云,还有一位我们熟悉的商业大佬也因此获得成功,他就是刘强东。

当时的刘强东,还未创建京东,只是做着实体店生意。

为了应对非典,他不得不将当时所有的12个店铺都关闭。

随着疫情的发展,损失逐渐增大,面对即将遭遇的倒闭危机,他寻求到了解决办法,建立了互联网电商平台——京东。

不仅挽救了自己,也挽救了公司。

与其说非典成就了淘宝、京东,不如说是危机中马云、刘强东的决策成就了他们自己。

我们身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周围充满了无数的危机与挑战,要做的不是躲避危机,而是顺应波动,在危机中生存,转逆势为顺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知乎中有个问题:“10年后,你会从事什么工作,会在哪里生活?”

这个问题看似容易,可是我们都无法准确给出答案,原因就在于生活充满了随机与不确定。

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常令我们措手不及、无力招架。

面对此类问题,“黑天鹅”理论的提出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曾在自己的书《反脆弱》中提出了解决方法——提升我们的反脆弱能力。

什么是反脆弱能力?

杯子一摔就碎,这是脆弱;弹簧掉在地上,反弹几次后恢复原状,这是韧性。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我们不只是希望从不确定性中存活下来,或仅仅是战胜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的是借助他们变的更强。

想要反脆弱,有三点要注意:

第一,提升冗余能力,找到自己的Plan B

众所周知,我们都拥有一套器官,如果某个器官损伤,就会带来致命风险。

如果我们进化为一个人拥有两套、甚至多套器官,那样当某一器官发生问题时,身体器官拥有了冗余功能,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作为互联网语言培训机构的兄弟连公司,做到了全国最大的PHP培训机构,如果能够拓宽业务能力,发展线上教育和线下课程两条线,或许就能平稳渡过此次危机。

在职场中沉浮的我们同样如此,多掌握一些技能,提高技能冗余能力,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失业风险。

第二:避免“温水煮青蛙”,在工作中保持一定压力,主动成长

我们在求职时、工作中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工作越稳定越好。

可是没人能给出稳定的边界在哪里,长辈们说体制内的工作是稳定的,有人认为工作内容一直不变是稳定的。

我们都错了。

大家错误地认为平台、工作内容就是自己的价值,以至于忽略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价值,放弃了个人的成长。

到最后,开始感叹行业衰退,自己遭遇了中年危机,殊不知这些危机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职场中,越稳定就越脆弱,我们要在工作中引入“狼”,不断挑战自己施加压力,才能更好地提升抗风险能力与自愈能力。

第三:形成关注未来的时间观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一次采访中说,许多职场女性通常只会聊未来5年的职业规划,事业似乎总会受到结婚、生子、家庭的影响,因而很少去想未来30年要怎么样。

“但你要跟一个男生聊,他真的会跟你聊未来30年的。”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无关性别,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知名心理学家津巴多在著作《时间的悖论》里,把时间观分为三大类:

过去已经无法改变,很多人认为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一刻。

但弊端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会让人们只做紧急又重要的事,从而忽略了长期主义的价值。

关注未来对职场人来说更有价值,因为它提醒人们居安思危,用前瞻式思维想问题:

有哪些永远不过时的职场品质值得努力?

未来可能用到哪些知识和新的技术?

只要能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并针对自己的情况制定计划,那么一个人的反脆弱性会大大提升。

换句话说,处在风口浪尖的我们,要学会的不仅仅是飞翔,还要学会打造一对能抗击风雨的翅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不管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都能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