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

新能源汽车还不知踪影,一众车企,都在舒适的市场环境里 “风生水起”。

十年后

在汽车行业里,一场“电动化”变革正在进行

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在马不停蹄的推陈出新。

但随着电动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在产品品质层面,也暴露出了例如电池自燃,续航里程严重缩减等产品焦虑问题,这也直接导致许多消费者打消了购买纯电动汽车的念头,那么,电动车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消费者会有这些顾虑?这些顾虑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吗?基于此,中国专业媒体试车第一人蓝河老师,专程找到了中国航空航天大学徐向阳教授,进行了深度探讨。

纯电动汽车锂电池怎样才算“硬核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纯电动汽车锂电池怎样才算“硬核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河 徐向阳

问题一: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怎样才算安全?

实际上,通过进行相对广泛的市场调研,并根据《2019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调查报告》可以看出,目前在电动汽车领域,最受消费者聚焦的,主要就是“车辆动力电池安全”和“电池寿命缩减”这两大层面,而这两个层面,都与电池技术息息相关。

通过检索国内外媒体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2019年以来,电动汽车自燃起火事故频发,仅与动力电池相关的电动汽车安全事故就超过40余起,起火事故的原因中,动力电池自燃占比为3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清华大学《2019年动力电池安全性研究报告》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电动车大多数起火案例,都与电池相关,对于自燃事故的发生,主要以机械滥用(外部的撞击或穿刺)、电滥用(电池的过充电和过放电)和热滥用(温度过高)三类滥用情形为主。其中,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仍然是动力电池安全事故的核心原因。

面对以上三类潜在的风险,主机厂确实做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最大限度的规避这些风险,例如,目前市面上的纯电动车型,普遍都采取了各种不同的电池监控系统和物理防护的加强,从而避免自燃事件的发生,但显然市面上的部分监控系统及物理防护还不够完善,仍没能完全避免自燃现象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电动汽车所使用的动力电池,它们的容量都会随着充电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步衰减。所谓充电循环,就是电池在满电的情况下,把电池电量耗尽再充满的过程,此前,美国锂电池技术开发商Sion Power的工程师,曾在实验室以1C的倍率对电池进行持续不间断充放电,(1C的倍率就是用1小时把电充满或耗尽),发现三元锂电池经过800-1000次充电循环后,电池容量就会衰减到新电池状态的8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人就会来算账,800-1000次,一次续航400公里,能跑三十多万公里呢,但实际上,这只是实验室中的理想状态,在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电动车车主都是“一天一充”,将电量尽量控制在满电情况下,以备不时之需,在不完全循环,且使用环境和工况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衰减速度比实验室中,要快得多。

同样,在车辆续航里程层面,为了避免电池容量衰减的问题,主机厂也在充电控制、电池温度控制、电池能量输出控制上进行了优化,显然,也没能良好消除消费者对于电池衰减的顾虑。

问题二:究竟什么样的电池技术才能解决消费者的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鉴别一台安全且电池寿命可靠的纯电动汽车,不能单单从数据角度出发,而是要从技术层面进行考量,其核心要点就是与电池相关的诸多技术特征。

电池品质层面,首先要有出色的电池物理保护设计。在电池内部的结构设计中,目前业内公认的最安全的电芯排列方式,就是通过将高电压回路设置在电池包中央部,同时用冷却管路把电池包内部的电芯包围起来。这种结构能够如同快递中的“缓冲气囊”一般包裹住电芯和高压电路,在潜在的撞击中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同时,在电池外部的结构设计上,需要在电池前部、底部等,分别以钢梁加强固定,如同“防弹衣”一般,不仅能防止路面异物刺入电池包内,同时也加强了碰撞时的电池保护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车辆电池包的防水、防尘、防锈性能也很重要,在业内,车辆电池包的理想设计,就是完全密闭性的结构。同时,在电池包的底部进行防锈涂装的覆盖,尽可能的做到“多重物理保护”。

物理保护之外,电池的“软性保护”也不能少,目前大部分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内部,都配有安全监控系统,但有些监控系统,只能对车辆的电池整体电压进行监控,而对最为重要的电池单体,缺乏有效的监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优秀的电池安全监控系统,除了可以对电池包内部的单体,多个模块之间进行监控切换之外,还可进行“自我诊断”,通过持续的电池状态管理,应对电池内部的意外故障,从而最大限度的杜绝电池自燃的风险。

而电池的性能层面,寿命的衰减也是业内公认的“难题”。要知道电池的寿命并非某个单一的影响因素决定的,而是电池材料、电池包构造、电控系统,乃至于主机厂三电技术的成熟性等因素综合影响之下所体现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电池管理系统(BMS)就该发挥它们的作用了,它可以监控电池电压、电流、温度,根据预设的指标进行把关,让电池处于最“适宜”的工作温度、并在最“力所能及”的工作强度下去运行,充分保障了电池的“寿命”。

问题三:目前市面上哪些纯电动车型能够满足这些技术要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放眼即将上市的几款纯电动车型,以主流的中高端品牌来讲,奔驰EQC已经上市,目前消费者的反响还算不错,宝马的新一代新能源车型——iX3,也将会在2020年末,在中国和北美地区上市。这台车WLTP测试标准下续航里程将超过273英里(440公里),功耗将低于20kWh/62英里(20kWh/100公里);奥迪2020年10月份将会引入e-tron Sportback车型,也可以看做是奥迪e-tron的Coupé版车型。其中55 quattro拥有8秒增压模式,WLTP工况续航里程为347公里。除了BBA以外,我最近还了解到,在混动领域深耕多年的丰田,也将在2020年,把丰田首款纯电SUV奕泽导入国内市场并正式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成为丰田在中国推出的首辆基于TNGA架构之下的纯电动车型。根据我们目前已掌握的车型信息来看,这些车型都基本具备了,我们上面所提及的这些电池技术,特别是对于丰田首款纯电SUV奕泽IZOA,我个人抱有很大的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曾与丰田技术研发中心的领导进行过深度交流,对于技术的概念,他们是这样回答我的:“丰田可能不会是最先使用新技术的那家车企,但是,如果我们决定在量产车型中装配某项技术,那么这项技术必然是十分成熟的。”

这个“造车理念”,我个人十分认同,因此在奕泽纯电版亮相之后,我便一直关注着这款车型,相较于宝马IX3和奥迪e-tron Sportback,我对奕泽纯电版的产品技术的了解,也更全面一些。

根据目前我所掌握到的资料,奕泽纯电版应用了由丰田混动车型,多年以来在全球培植出的三电技术,在电池包构造、控制系统等多方面不仅更成熟,也更先进。经过丰田的反复测试,在这些电池技术的加持之下,奕泽纯电版动力电池10年后的容量率,依然可以达到80%以上。

此外,新车在关乎“电池自燃风险和综合使用寿命”的电池冷却技术上,独树一帜的采用了冷媒冷却方式,相比市面上常见的液冷冷却方式,新车通过设置电池冷却专用的蒸发器,从而使冷风的温度保持在稳定的工作温度上,就像是给电池包加装了一个“强力风扇”,与传统的“液冷相比”,“冷媒方式”对电池单体的冷却更为均衡且高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为了在冬季或者严寒地带也能确保恒定的续航能力和电池输出,该车针对“电池单体在低温状态使用寿命下降”的情况,还导入了电池升温系统。即使在-30℃的极低温环境中,也能通过电池加热器,获得稳定的电池输出和电池寿命,这就像是给电池包安上了“暖气”,与没有搭载这项技术的纯电产品相比,新技术能最大程度的避免极端气侯条件下,对动力电池的无必要损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了吹空调,冷了开暖气”,奕泽纯电版的动力电池,始终可以保持在一个恒定的适宜环境内。

此外,在电池监控方面,奕泽纯电版采用了三重安全监控系统,对电池单体、组块和总电压都进行监控,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自燃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电池的最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安全防护层面,无论是之前我们提到的冷却管路包裹电池的缓冲结构、电池前部的滑梯式物理防护结构,乃至于电池包的三防性能,新车都达到了目前行业内的尖端水准,此外,新车电池底部,还进行了井字补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构补强,更是对电池安全提供了额外的保障,这样的“造车”理念,也确实值得肯定。

总结

总的来说,目前电动汽车领域,的确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我们也能看到,更多有实力、有担当的汽车品牌,为满足消费者的用车需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推出更加安全,更加“靠谱”、“安心”的新产品,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老一代汽车人,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够越来越多的涌现出像宝马IX3或是奕泽纯电版这样,有着不俗的产品性能和综合价值的优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