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两个字可能有一些触目惊心。或许是很多人不愿提到的一种结局。

但是成年人都不愿意经历的过程,在孩子眼中是否是一种破坏自身幸福感的历程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其实影响孩子幸福感的,也许并不是爸爸妈妈从结婚证改变为离婚证,而是父母之间的陌生感,影响到了孩子生活环境的幸福平衡。

小艾在10岁的时候就经历了爸爸妈妈离婚的事情,但不论是爸爸娶了后母,还是妈妈远嫁到了他乡,有了自己的孩子,小艾都依旧和自己的亲生父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下的他已经15岁,继续在奶奶的照顾下上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艾说:在上学的过程当中,很多同学知道自己来自于离异家庭时,眼神当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时候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比如说:别人会因为自己的父母离异而感到惊讶,甚至会追问自己,父母为什么会离婚,怎么没有和妈妈到外省去学习呢类似等等。

但是小艾却在日记当中这样写:不知道同学们为什么会有那些奇怪的想法,明明自己跟着奶奶也可以很幸福,虽然爸爸妈妈离婚了,有了各自的重组家庭。但是每个月还会和爸爸妈妈有三次通话,自己依稀记得10岁之前,爸爸妈妈老是在家里因为一些小的事情就争吵,甚至会打架。长期看到妈妈的哭泣和爸爸躲在院子里抽烟的背影,现在的生活似乎平静很多,也幸福很多。

所以,生活当中有很多人认为离异和不幸之间发生了等于号,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缺乏说服力。也许那些认为离异就等于不幸的人,本身在内心里就对幸福有一种缺失感,所以认为维护住一个家庭的框架和躯壳,就能够把幸福感抓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是这样的!幸福是一种感情认知,如果彼此之间的相处已经变得十分压抑,那么幸福可能就在慢慢流逝。

所以,在生活当中即便有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也不应该被有色眼镜所区别对待。他们一样有权利去追逐幸福,甚至更有勇气去面对现实和生活。

父母之间不愉快,该如何尊重孩子的幸福权利?

第一,即便是成人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情绪,也不应该在孩子面前,从自己角度出发去说对方的坏话。

尤其是亲生父母在孩子心中已经有了伟岸的形象,所以不论是生活当中的亲人也好,陌生人也罢,一旦说起父母的坏话,很有可能会激怒孩子的保护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注重孩子的心理发展。

生活当中有很多父母在发生不愉快之后,会因为内心对孩子有一种亏欠意识,所以也会在生活当中出现一种溺爱孩子的潜意识,不论是孩子提出什么无理要求,都可能会因为愧疚的心理而无条件答应。

而孩子的心理也会因此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所以不论是有多愧疚,都不应该对孩子过分纵容。让孩子从小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养成。

第三:责任意识要灌输。

也许在父母之间发生不愉快之后,会有家长想询问孩子的意见,在父母分开之后会想要跟谁在一起生活?其实不论孩子跟随父母当中的哪一方,都应该留住另一位人物在自己心里的形象。

父母在生活当中有尊重孩子的责任,孩子也应该有对父母尊重的同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