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兵豆知识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1918年8月起,还在担任美国陆军第2步兵师代理师长的美国海军陆战队John A. Lejeune少将;(右)美国陆军第2步兵师标志

现今美国海军陆战队所保留的美国原住民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美国陆军一起部署欧洲作战的经历。

当时美国海军陆战队派往欧洲的第5陆战团和第6陆战团,组成了第4陆战远征旅。为便于美国远征力量的集中指挥,便将战斗序列被编入了美国陆军第2步兵师。所以也就出现了在1918年间,如Wendell C. Neville准将和当时的John A. Lejeune少将,这样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将军来担任陆军第2步兵师代理师长指挥作战的情景。

同时为了便于战地识别,被临时编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和第6陆战团,沿用起了陆军第2步兵师的识别标志,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印第安人”头像。

即便一战结束离我们已经过去了102年,但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中的第5陆战团和第6陆战团,依然有部分子级部队,如现役里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1营(1/5)、第6陆战团1营(1/6)、第6陆战团2营(2/6)和第6陆战团3营(3/6),在部队标志的使用上,传承沿用一战时期前辈们使用过的标志,以铭记那段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下)现役时期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1营(1/5)、第6陆战团1营(1/6)、第6陆战团2营(2/6)第6陆战团3营(3/6)标志对比

当然,部队标志只是我们本文主体最可视的一个点,并不是今天要说的主要。除了传承自陆军第2步兵师的“印第安人”头像以外,如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1营(1/5),甚至有将自己的子部队番号采用美国原住民部族称号的作法。

此类做法最早源自于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后,这两支部队陆续开始采用这套别致的称呼方式,来为各子部队选取“无线电呼号”,直到今天便成为了一项传统而被保留。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第5陆战团1营(1/5),该营的绰号就叫“杰罗尼莫”(Geronimo)营,而这个名称源自于阿帕奇族传奇英雄杰罗尼莫(Geronimo),曾率领族人抗击美墨军队而被视为英雄,神出鬼没令敌军难以活捉,他卓越的领导力同时也深受美国军队的敬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击毙本拉登的“海王星之矛”行动中,本拉登的目标行动代号就是“杰罗尼莫”,这一点后来也令美国原住民后裔族群抗议深表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1营(1/5)的战旗;(右)阿帕奇族的传奇英雄杰罗尼莫

接下来第5陆战团1营(1/5)的四个连,暨A连、B连、C连和武器连,均选取其首字母,分配了对应的美国原住民部族称号。

另外,前文中我们提及,同样传承“印第安”头像文化的第6陆战团1营(1/6)中,其A连和B连的叫法和第5陆战团1营(1/5)保持了一致。

第5陆战团1营(1/5)的A连,内部则被叫做Apache Company,也就是“阿帕奇”连,而不是传统的Alpha Company这种叫法。

“阿帕奇”族实际上是现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等州土地上,数个美国原住民部落的统称。有一种说法是Apache这个词源自于西班牙人将圣胡安河以东的人称之为Apachu de Nabajo。而目前美国还有超过11万人口的阿帕奇族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2014年澳大利亚军演期间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1营(1/5)A连;(右)“阿帕奇”族战士的画像

第5陆战团1营(1/5)的B连,内部自然也不叫Bravo Company,而是叫做Blackfoot Company,暨“黑脚”连。

“黑脚”这个词源自于北美原住民中,位于现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蒙大拿州一带的数支原住民部族组成的“黑脚”族。这个北美原住民族群曾骁勇善战,后来在和美军的较量中,悉数撤往了现在加拿大西南部定居,在同期也遭遇了天花流行的困扰。所以目前,所谓的“黑脚”族后裔现在在北美仅有三万多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2009年在阿富汗南部作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1营(1/5)B连;(右)“黑脚”族战士的画像

第5陆战团1营(1/5)的C连,内部也被叫做Cherokee Company,暨“切罗基”连。

“切罗基”族原来是北美西海岸的原住民部族,欧洲殖民者开辟新大陆后,与欧洲人对抗并被迫集体迁往俄克拉荷马州定居。后来也是首个被联邦政府收纳并获得公民权的北美原住民部族,而目前“切罗基”族后裔多达超过三十万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2004年在伊拉克巴格达以西作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1营(1/5)C连;(右)“切罗基”族战士的画像

第5陆战团1营(1/5)的武器连,则取Weapon Company的首字母,内部叫做“白马”连,暨WhiteHorse Company。

这里的“白马”(WhiteHorse)指的并不是某个美国原住民部族,而是“基奥瓦”族的酋长“白马”。在任期间率“基奥瓦”族连同“科曼奇”族人,发动了针对“纳瓦霍”族的战争。后来率部族与扩张疆域的美国军队抗争,直至寡不敌众被迫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2002年在阿富汗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1营(1/5)武器连及其连旗;(右)“基奥瓦”族酋长“白马”

第5陆战团1营(1/5)的营部直属连,则取Headquarters & Service Company的首字母,内部叫做“休伦”连,暨Huron Company。

“休伦”族也被叫做“怀安多特”族,“休伦”Huron词最早是法国殖民者的蔑称,法语中意为“粗野之人”,主要原定居在现在美国五大湖地区和西海岸一带,是主要以渔猎为生的原住民部族,后经过欧洲人带来的麻疹和天花的洗劫,“休伦”族整体遭受重创而导致部族四散。目前美国和加拿大加起来的“休伦”族后裔也不到一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2003年在伊拉克合影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1营(1/5)营部直属连主要军官及军士长;(右)“休伦”族战士的画像

除了第5陆战团1营(1/5)的各个连以外,该营的部分特殊职能也有着独特的代号用以称呼。比如,在第5陆战团1营(1/5)武器连的81毫米迫击炮单位,被内部称之为“莫霍克人”(Mohawk),取的是迫击炮Mortar的首字母。

“莫霍克”族是发家于现在纽约州莫霍克谷一带的美国原住民部族,这个族群自称为“燧石地人”,而且也惯用燧石制造武器和生活用品。而“莫霍克”这个词则源自于北美原住民其他部族对其的称呼,意为“食肉者”。

这个部族从独立战争开始就和现在的美国相抗争,一边全部族逃亡加拿大定居,一边和美国抗争到1812年战争时期。所以,如今“莫霍克”族后裔在加拿大的数目远高于美国本土,美国现在的“莫霍克”族后裔仅五千多人,加拿大则有两万多“莫霍克”族后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2020年3月6日,在泰国进行“金色眼镜蛇”军演期间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1营(1/5)81毫米迫击炮组;(右)“莫霍克”族战士的画像

第5陆战团1营(1/5)的侦察狙击手组,被内部称之为“塞米诺尔人”(Seminole),取的是侦察狙击手Scout Sniper的首字母。

“塞米诺尔”族最早是主要定居在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北美原住民,所以今天佛罗里达州包括迈阿密在内诸多地名实际上都是原住民“塞米诺尔”族的语言,后该部族也扩张到了俄克拉荷马州,在19世纪上半叶与美国政府相抗衡,在同世纪后期归顺并趋于稳定。目前美国本土的“塞米诺尔”族约有近两万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2017年10月,训练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1营(1/5)侦察狙击手;(右)“塞米诺尔”族战士的画像

除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陆战团1营(1/5)外,我们前文提及同样传承自印第安人”头像作为部队标志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6陆战团1营(1/6),后续也一同效仿,采用内部特殊代号,但并非全部都是采用北美原住民部族名称,仅有第6陆战团1营(1/6)A连和B连的内部叫法,和第5陆战团1营(1/5)保持一致。

海兵豆知识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