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毕加索也是普通人,从他的作品直接看到那些年的悲欢离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原来毕加索也是普通人,从他的作品直接看到那些年的悲欢离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加索(Pablo Picasso)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或稳定。他的作品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爱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一个东西--自由。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史学上不得不把他众多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小城马加拉。受父母熏陶,自幼喜爱绘画,先后进入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1

一、蓝色时期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是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盲人的早餐》),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盲人的早餐》

2

二、粉红时期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粉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花篮女人》)。那种暖洋洋、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粉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篮女人》

3

三、黑人时期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他从这位野兽派泰斗那里发现了黑人雕刻,从此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艺术精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亚威农的少女们》

在1909年末,毕加索从事了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这部作品就是《亚威农的少女们》。这位西班牙画家的着眼点,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的、雄浑有力的、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这些平面甚至发展到超越单个的物象,囊括周围的全部空间。到1909年,毕加索才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了。

4

四、立体主义时期

毕加索在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按照传统的透视法,只有一个固定的感觉,多重透视的画法是不允许的。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有脸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象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

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绘画虽然描绘了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但与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相比,其韵味迥异其趣,那巨大的结构和人体造型等无不表现画家对其中线、面与体积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形成的空间的关注;用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海滩上奔跑的妇人》、《熟睡的农民》、《坐着的裸女》)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事实上,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并非与立体主义相对抗,而是一种对立体主义的纯然净化,是在重新研究其本质构成上进行的旁支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滩上奔跑的妇人》

5

五、超现实主义时期

很快,毕加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现实主”探索,当撕裂的造型(《格尔尼卡》)、深邃和凶残(《女主角》)代替了以往的忧郁或是怪诞的时候,毕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个个的旋涡。他开始以放荡不羁的个人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女人们在这个狂暴、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着分享他的艺术灵感与名气,但她们得到的却只是虚无而残酷的现实;相对感情而言,毕加索更看重她们的身体,为了使她们在使他娱兴之余成为他听话的创作工具(《哭泣的女人》、《自我陶醉的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尔尼卡》

毕加索对于他的作品经常保持沉默,希望给予观赏者自由的体验空间,但是对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他曾解释道画作中的牛、马和以生气勃勃的线条绘出的手的涵义,以及西班牙神话中那些象征的起源的涵义。

因为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斗牛场上出现的公牛,往往代表着妖怪、恶魔等黑暗势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毕加索会以牛来代表着无视人民疾苦的残暴政权。同时,在斗牛场上的斗牛士攻击下,公牛终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之西班牙斗牛文化下,这匹马乃为象征着面对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们是对抗暴政的主力军。战士虽然已经倒下,但他仍然紧紧地握着那柄剑与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达了人民的复仇的决心和决战到底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加索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木甘,终年92岁。毕加索的作品,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约达六万件之数。他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这大概是毕加索最广为人知一句话。他当然有资格这么讲,事实上,同样一句话,没有人比毕加索说更有说服力。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