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有限的人生经历中,2020年绝对是记忆深刻的一年。

如果像游戏一样可以选择关卡,相信大多数人不愿意再玩一次2020年。

虽然疫情的数字越来越让人心情平复,

但仍然可以感知到,身边的商业和工业,恢复情况都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转眼已经是三月,也就是说,2020年开局的第一个季度就要走完了。

而一年也只不过四个季度而已,

四分之一是以这种暂停的方式度过的,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

今年的经济还能增长吗?

要回答今年经济能不能增长,首先你要明白驱动经济增长的三个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支出的角度看,一个经济体辛苦一年所创造的所有GDP,最终由三类客人所买单,也就是投资,消费,净出口。

换句话说,我们工作创造的价值,都是在为投资、消费或者净出口而服务。

因此,GDP如果实现了增长,必然是因为这三种需求的扩大带来的。

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净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

再大白话一点,可以这样理解,消费是经济体的内需,净出口是经济体的外需,投资是经济体的公共和政府需求。

如果想要实现经济增长,要么是内部消费变多了、要么是外部出口变多了,否则就是公共投资变多了。

中国近4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得力于消费和投资的贡献。

了解了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来源,顺便就容易理解怎么拉动经济增长。

也就是经常听到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得手”,

前者主张市场自然调节,后者强调政府全面干预,来推动三驾马车实现经济增长。

脱离对经济增长来源的分析,直接给经济前景下结论,肯定是算命。

但是现在有了这个思维框架,我们就可以尝试理解一下最近那些经济热词的含义。

1. 第一个季度的暂停都有哪些影响?

开始考虑后面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应该怎么办之前,

首先应该确定当前所处的出发点在哪里。

也就是说,第一个季度的经济,都受到了哪些影响。

正如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最近的总结:

当新冠病毒的影响基本锁定在中国和亚洲时,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为了抑制扩散,亚洲消费支出下降

因为出行安全,往返亚洲的旅行减少

由于工厂关闭,中国经济活动出现了下降

世界供应链受到中国工厂关闭的影响

消费和旅游大幅下滑。

为了抑制疫情扩散,武汉从1月23日开始封城,

很快,全国各地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启动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一级响应,对交通和人群集体活动进行管制。

在世卫组织宣布PHEIC之后,多个国家和地区也调整了出入境管制措施,限制中国或者湖北省的人员入境。

各种交通管制措施必然会对经济产生伤害。

今年商务部和旅游局没有公布春节黄金周的消费和旅游收入数据,

但仅从自己生活的真实体验就可以判断,今年春节的消费和旅游收入肯定是负增长。

比如,春节期间全国电影票房的损失几乎是百分之百。线下餐饮零售也肯定都是颗粒无收。酒店和景点也少有游客光临。

出行人数下降一半。

全民宅在家,连亲朋好友的拜年走动都免了,出行人数自然是少的。

想想飞机场和火车站的人群聚集场景,就已经放弃出行了

再看看钻石公主号的情况,大部分人会自然劝退轮船或者飞机这样的封闭交通工具。

开车自驾出行似乎很安全,但想想每个地方都得隔离两个星期,还是在家宅着好了。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春运期间全国一共发送旅客14.76亿人次,同比减少50.3%,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最大跌幅。其中铁路下降47.3%,公路下降50.8%,水路下降58.6%,民航下降47.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出行困难,另一方面单位复工也没那么快

所以节后人口迁入的进展也很慢。

百度地图有一个指数,跟踪了人口迁徙和市内交通强度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节后26天的全国各省迁入人口总规模同比下降了74%,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26%。

分省份来看,湖北省最低为8.7%,最高的青海省也仅为34%。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城市的市内出行强度,相比去年同期都还有一定差距。

节后复工情况不佳。

由于春节的延长和节后复工的推迟,节后的复工情况也并不理想。

首先,为了防止节后人员流动产生风险,返回工作地的员工大多需要隔离一定时间才能去单位。

因此,在家办公和网上教学成了通常的选择。

其次,各地都有一定的复工要求,单位需要申请通过才能复工。

但是物资和办公环境需要一定的准备才能达标,也限制了单位复工的速度。

另外,哪个单位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总有上游供应链、下游客户等周边机构的存在。

即使自己的单位复工了,但如果上下游没有复工,实际也没法正常开展工作。

从用电量和城市拥堵情况,也能感受到节后复工的程度。

6大发电集团日均发电耗煤位于40万吨左右的历史低位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地图软件里的城市拥堵指数,比去年同期也下降20%以上。

世界供应链遭受连锁反应

全球供应链影响尤其明显。

哪怕只是缺了中国生产的一个小零件,也会导致大型设备的生产处于停滞。

除非有其他替代的来源,但是重选货源是十分困难的。

这需要时间,而且无法保证是否可以找到替代来源。

最近,世界其他地方也已经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到了这种连锁反应:

雀巢公司要求超过290,000名员工暂停国际商务旅行,直到3月15日。

几家美国航空公司正在取消飞往中国的航班,并免除前往其他受影响目的地的旅客的变更费。

美国服装和鞋类公司面临供应链延迟,这可能导致春季商品短缺。

随着中国的芭比娃娃和玩具枪生产减缓,玩具也会紧缺。

直到4月1日,集装箱船运营商已经取消了在洛杉矶港的40条航行,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中国的船只。

中国的暂停大幅减少了全球石油的需求,而产油国之间由于未能达成减产协议,而导致石油价格暴跌。

按照原油当前30多美元一桶的价格,同样容量的一桶瓶装矿泉水,可以换两桶石油。如果是可口可乐的话,可以换四桶石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深刻体会了经常听到的那个词,黑天鹅。

这只黑天鹅,跟随新年突然到来、极大地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

起初,或许我们还有过一丝丝的窃喜,可以多放几天假。

但是宅在家久了,原来长假这么无聊,发现从来没有这么渴望上班上学。

终于假期也用完了,却并没能立即恢复往常的生活,复工复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消费:一季度就这样了,后面的情况会怎么样?

由于中国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防控手段,当前的数字已经越来越好看了。

但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基本恢复正常生活,我们不妨来参考一下非典的情况。

2002年11月到2003年6月,非典疫情大致分为初发、加速扩散和减退三个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阶段为2002年11月-2003年3月份初发期,

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期间疫情并未得到重视,缺乏有效控制导致疫情扩散。

第二阶段为2003年4月份加速扩散期,

疫情开始向其他省份扩散,并逐步向北京、山西、内蒙古、河北和天津市集中。

得到高层关注,密集召开高级会议,部署非典防治工作。

第三阶段为5-6月份疫情减退期,全国疫情得到控制,影响逐步减弱。

5月上、中、下旬,全国平均每天新增病例分别为151、45、14例,逐步下降。

6月开始,连续多日几乎没有新增确诊。

2003年6月24日,WHO正式将中国大陆从疫区中除名。

从2003年4月高峰到6月底基本结束,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

如果不出现意外,今年疫情的高峰已经在2月中旬出现,

参考非典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期待再有1-2个月时间基本消除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的经济冲击将主要局限在一季度。

根据中金证券的估算,可能拖累全年增长1-2个百分点。

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短而深”的冲击。

一方面,全国经济按下“暂停键”,供给和需求端同时快速降温,对一季度的投资、消费、出口增长均带来负面冲击。

如果按SARS的历史经验来估算,1季度实际GDP增速可能降至2%左右,拖累全年GDP约0.9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一季度过后,中国疫情本身的影响消除,内需估计会有较快速的恢复。

比如,疫情过后,大家都盼望的火锅和烤串,必将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

而体验式消费的恢复可能滞后于投资和生产1-2个月。旅游等高端、“大件”体验式消费的“恢复期”可能更长。拖累全年GDP增速约0.2-0.3个百分点

3. 出口:中国恢复健康,但海外才开始打喷嚏

内需的消费随着国内疫情的进展,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弥补。

但净出口的外需,就要看海外疫情的走势了。

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控理念的不同,海外各国对疫情的态度千差万别。

比如国内近期的硬通货口罩,在海外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待遇。

部分国家并不建议民众戴口罩,甚至在一些国家,公众场合戴口罩还会引起恐慌或者嘲笑。

或许是文化差异的不同,如果以中国的硬核防控标准做对比,

我们总会觉得大部分海外地区都有爆发的危险。

事实上,

在东亚、中东,和欧洲,疫情都有局部爆发的情况发生,

海外的新增确诊病例也早已经超越中国。

随着疫情的严重性提升,各国的防控措施逐渐开始升级。

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等已经爆发疫情的地区,已经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隔离措施。

亚洲、欧洲、美国等其他地区,也逐渐开始考虑抄作业。

比如,亚马逊、谷歌、苹果、Facebook都开始大面积建议员工尽可能在家办公,远程协作工具的使用率也开始快速上升

由于各国措施的不同,目前很难准确估计海外疫情的爆发程度。

但以中国的“抗疫”经验,即使在早期就采用硬核隔离和暂停社会活动的情况下,

疫情也需要最少一个季度的时间来消化。

如果措施不得当,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在时间顺序上,当供给侧的中国预期在1季度末逐步恢复全球供应能力的时候,

净出口的需求侧海外国家和地区,可能正在开始经历2季度甚至3季度的疫情周期,

本地及全球的生产活动及需求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明显冲击。

根据中金公司的预测,海外疫情将拖累2020全球增长1个百分点、总体拖累中国全年GDP增速下行约1.5-2个百分点。

如果疫情防控情况更悲观,甚至可能拖累2020全球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拖累中国增长3-4个百分点、且持续3-4个季度。

4. 所以,今年的经济增长靠什么?

第一季度的消费受损,后面三个季度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中国和海外先后经历疫情,抑制了全球的生产活动和需求,净出口受到影响;

三驾马车只有最后一件法宝还没出场,

所以...

今年的经济增长需要投资拉动,靠谱吗?

当然靠谱啊。

先来理解一下,投资主要指的是什么?

基本来自于三方面,基建、房地产、制造业这三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房地产投资正处于调控阶段,轻易不会因为黑天鹅而放松。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赖于民间投资。

而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最近被频繁提及的经济提振措施。

问题是,基建项目都需要长期规划和巨额投入。

处于2020年疫情黑天鹅的当下,如果是出于拉动经济的目的,应该建什么?

提到基建,自然会让人联想到中国“基建狂魔”的那些宏伟事迹。

过去40年,中国在铁路、公路、通信等领域大力发展基建,催生出了全球最成熟和现代化的供应链体系和互联网经济。

但也有人会质疑,过度基建短期内有好处,但长期效果存疑。

中国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对领先了,现在还采用基建的办法拉动经济,不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吗?

这些问题当然已经有人考虑过了。

传统的旧基建项目,短时间内超前建设的确很浪费。

所以出现了当下最火的一个词,“新基建”

3月4日召开的中央高层会议指出,

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

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20年前,中国经济的“基建”,指的是铁路、公路、桥梁的话,

在这些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

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

疫情短期内带来各方面的负面冲击,让我们为今年的经济产生担心,但也不失为一些中长期结构性改革的契机。

中国在抗疫方面已经领先其他国家取得阶段性成功,

相信也能继续通过合理的政策组合,有效应对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

领先其他国家率先走出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