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来的康乾盛世:无非是自然规律外加不太水的皇帝罢了!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理论上来说不吃饭、不喝水咱们一般能撑7天才死,不吃饭只喝水的话可以撑14天。

所以不管什么社会,哪个主义,人对吃的需求不变,所以,农业的重要性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没有改变过。

农业受土壤、水域、光照、降水、种子、耕种技术的限制,在某个阶段的产出总有上限。而农业产出的上限决定了社会能养活的人口,能养活的人口又决定了社会的周期轮转,每次物产养活不了对应的人口时,因饥饿引发的战争便会消灭大量的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开元期间我们的人口最多曾经达到九千万,到宋朝繁盛时刚刚超过一个亿,明朝一代人口数量最多也没有超过六千万,基本还赶不上现在一个省的人口。其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土地上的物产,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明朝末年,高产的玉米、红薯和土豆等作物传入中国,并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得到大面积种植,物产的增加,使中华大地上的人口,迅速增长到四个亿。所谓的康乾盛世,根本原因并非大清统治者的仁慈和高明,而是自然规律的作用:物产增加了,能够养活的人口增加了,人口自然就增加了。如果非要找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的皇帝还不算太差。

但是,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和数字化社会以来,农业的重要性没变,但农业这个千年行业却越来越不受重视。

别的不说,但说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从半数掉到了8%以下,并且还在持续下降。

以至于很多农民都感叹,粮食太便宜了,一斤粮食还买不了一瓶矿泉水。

二、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农民增收的关键不在农业本身!

我自小生活在农村,大约在90年代,小麦的价格就在0.8元左右。但是2000年全中国M2共计13万亿,现在M2已经突破了200万亿。而小麦价格现在多少钱?1.2元。

虽然农业总产量已经连续十几年增加,但是农产品的价格却在缓慢的爬升,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平稳的让人心里发毛。而相反这些年其他商品的价格却不知道翻了多少倍,房价,幼儿园费用,看病费用。

所以,虽然农业总产值在增加,但其他领域的产值增加的更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业丰产了农民却未必丰收,是农业的常态。

但是这些年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如果我们仔细看下农民收入增加的部分来自于哪里?一是转移性补贴收入增加了,原来农业还需要缴纳农业税,现在不仅不需要缴税了,还在多个环节补贴农民,种子补贴、农业补贴、化肥补贴、小麦补贴、玉米补贴、棉花补贴等等。其次是农民的务工收入增加了,很多农民进城或者就近打工,这部分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比越来越多,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扣除补贴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增长不大,并且在农民的收入组成中占比逐渐下降。

三、农民的出路不在农业:农民期望农产品价格暴涨不现实!

6亿农民辛苦一年总共产出才占gdp的不到8%,这个数也决定了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上限。

从价格上看,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来破坏正常的农业生产,农产品的供应就不受大的影响。

现在世界粮食供应刚好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世界粮食的产量刚够有经济能力消费粮食国家的总量要多一点。而像非洲一些国家本身不适合农业生产,虽然有粮食需求,但是非洲本身的经济能力未必能够支撑本国人民吃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人口角度来看,除了印度等少数国家外,多数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生育率下降,世界人口不具备快速增长的基础,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亩产也在缓慢增长。

所以,大形势决定了世界范围内农产品的价格必将长期稳定,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农业产出值也只能稳定且缓慢的增长,说白了,农民依靠农业生产来获取的收入也必然难以大幅增长,因此,农民致富的出路不在农业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