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是解开谜题的钥匙。

《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后,被猫眼观众吐槽看不懂。差评如山倒。根本原因在于宣传策略的失败,简单地将一部文艺片渲染成商业类型片的包装。标题是一个自带科幻属性的词组,难怪会被误解得如此之深。事实上,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喜欢《路边野餐》这部电影,你可以亲身体会毕赣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用心,毕赣电影的本质不是讲故事,但要表达一种梦幻般的意境,需要慢慢咀嚼才能理解比干想要表达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分为上下篇,若有小伙伴没看第一篇的可以先去观看第一篇的文章哦~)

罗洪武曾对万启文说,他想教他们的孩子打乒乓球,梦中的孩子也确实打过乒乓球。而他的孩子如果顺利出生,也应该长成那个大孩子。为什么白猫会和他的孩子搞混,因为两个孩子都是因为他而死的,首先,乒乓球暗示少年是孩子在潜意识中的投射。

乒乓球拍上正好刻了一只老鹰,相当于孩子是一只少年白猫的投影,而罗洪武也终于告别了他为之惋惜的两个人。

关键词归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柚对应的是路边野餐的野人,其作用是表示愿望是否实现。

泥石流对应的是路边野餐中的车祸,其作用是交代时间节点。

时钟对应的是"路边野餐"的时钟,其作用是提示罗洪武的回忆。

烂苹果对应《路边野餐》中的烂香蕉,用来交代人物关系。

老照片对应的是路边野餐的照片,是人物关系的线索。

老照片流通

白色短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老照片是罗母私奔后留给罗洪武的唯一缺失的纪念品。罗洪武喜欢万绮雯的深层次原因是和罗妈妈长相相似,所以罗洪武把照片给了万绮雯。而万绮雯的好朋友邰兆梅说她和照片上的罗妈妈不像,于是她把照片给了邰兆梅。凯里监狱的犯人认出了西索的照片,他把照片寄回给罗洪武的父亲,罗洪武把照片藏在钟里。罗洪武在悬挂父亲照片时发现了这些照片,推动了故事第二阶段的情节。整个过程是一个圆形的莫比乌斯环。

Bigan薄膜的结构

毕赣的电影手法不外乎长镜头和魔幻现实,《地球最后的夜晚》显然是一部非典型的悬疑片。不是叙事层面的悬念,而是结构层面的悬念。四个时空(现实、记忆、梦境、超现实),两个梦境层次(一长一短)、三个时间点(现实、梦境、记忆三个时间反复交叉)。这个结构显然包含了"穆赫兰道"、"纪念品"、"致命ID"等多个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梦想与现实的困惑借用《穆赫兰道》的故事结构,正反双线叙事是借用《记忆碎片》的叙事手法,角色复合人格是对致命本我角色结构的挪用。《地球最后一夜》可以说是一部偏剑的悬疑片。这比《路边野餐》的复杂结构要简单得多,这显然是毕赣对观众观感的一种妥协。而也正是因为结构的简单,让这部影片逊色于《路边野餐》。

毕赣成功地向世人宣告,电影不是简单地讲故事,而是可以表现抽象的光影仪式感,如果将电影分为三个阶段,笔者认为毕赣可以安排第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电影工匠):通过讲故事和耍花招取悦观众的类型

第二阶段(电影天才):故事是副产品,意境和结构的表达才是精华。

第三阶段(电影大师):创造一种电影语言,天衣无缝地将故事、情绪、结构融合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阶段以陈凯歌、李安、朴赞郁、诺兰等导演为代表,其中诺兰将叙事带到了巅峰;第二阶段:王家卫、毕赣、金基德、北野武等人,其中毕赣只能算跨进门槛;第三阶段:库布里克。

三个阶段都有巅峰级别的人物,第二阶段的入门导演未必比第一阶段好,毕赣就是典型代表,所以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过是迈出了第二阶段的第一步,希望毕赣不要陷入自设的泥石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