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父母的引导和陪伴,但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越周到越好。父母给孩子的爱,须符合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不然可能适得其反。

12岁断奶,15岁仍与母亲同床,每天喂饭7小时,母亲却引以为傲

台湾艺人狄莺,在一期综艺节目中,提到儿子孙安佐一直到12岁才断奶,15岁还和狄莺一起睡,每晚要摸着母亲的胸部入眠,18岁才独自出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儿子吃好长胖,她每天花7个小时的时间盯着儿子吃饭,让儿子一个月之内长胖了五公斤。

说这些话的时候,狄莺是非常引以为傲的,她觉得自己给了儿子满满的爱,儿子也非常的爱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正是这种爱,让儿子产生了很多问题。

2018年,孙安佐在美国上学时,因涉嫌威胁扫射学校,在住处搜出1600发子弹及手枪,被遣返回国,终身禁止入境美国。

面对儿子出事,狄莺不仅想尽办法花3000万为儿子解困,还将儿子的行为解释为“开玩笑”,并没有让儿子为犯的错承担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又有媒体曝出,孙安佐在与某女星谈恋爱期间,劈腿某网红使其怀孕,并让其自行堕胎。面对实锤,狄莺还是坚决地维护儿子,说这是无稽之谈。

狄莺对儿子“畸形”的爱,让儿子一直处于一种“心理未断奶”的状态,这真的不是爱。

比起生理断奶,心理断奶更重要

什么是心理断奶?

指孩子从心理上逐步与父母和其他成人断离依赖关系,走向自立。

狄莺的儿子孙安佐,12岁才完成生理断奶,但一直没有实现心理断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相处模式,让狄莺和儿子处在一种共生状态中。

在婴儿时期,孩子是无助的,必须和妈妈共生在一起,依赖妈妈的帮助,通过“剥削”妈妈才能生存下去。

婴幼儿时期的共生,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

但成年后与父母的共生,就是病态的。

这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巨婴”。

父母以爱之名的控制和呵护,却成了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壁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孩子终究要学会独立,离开父母。

让孩子学会自立,实现心理断奶,非常重要。

充足的空间,让孩子学会独立

实现孩子心理断奶,就要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

1.给孩子试错空间。当孩子愿意主动去尝试某件事情时,父母要给予鼓励,给孩子试错的空间,适当的放手,让他在试错中发现规律,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尊重孩子的意愿。很多父母习惯用自己的方式控制孩子,以“我都是为你好”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不仅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更是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习惯,加强引导和支持,孩子更容易有独立意识。

3.性教育的启蒙。看似这点与独立没有关系,但其实性教育的启蒙,能让孩子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意识到性别的差异,长大后保持与异性养育者的性别界限,也提高孩子的边界意识,不轻易的依附别人,能更明白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心理断乳的谎言》一文中提到,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成年的孩子不想离开父母,而常常是父母不希望孩子离开自己。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真正没有完成心理断奶的其实是狄莺。

狄莺小时候父亲去世,作为长女,要肩负起保护妈妈和家人的责任,极度缺乏关爱的童年,让她将这种爱“补偿”给了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狄莺让这种爱在他和儿子中循环、蔓延,既可怜又可悲。

大家身边有心理未断奶的事例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