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当我们谈论著名歌手时,我们首先会想到李谷一。

她的一首歌曲《《难忘今宵》》已经成为了传世经典,必须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

但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一位歌手与她携手并进。

名声甚至直接盖过了李谷一,使她很崇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就是朱逢博,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舞台上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歌手。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那时候,她和李谷一也被称为“南朱北李”。他们领导了一个南一个北的歌曲传奇时代。

李谷一曾说:“我是朱逢博的崇拜者,我为朱逢博拦过大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逢博也被称作“中国新民歌之母”、“中国夜莺”的美誉,

朱逢博也被称为“中国新民歌之母”和“中国的夜莺”,也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鼻祖”。

此外,它直接创造了一代人的歌唱风格,是中国音乐产业的先驱和标志性人物。

她一生演唱了近800首歌曲,出版了近30张个人专辑和磁带。

许多经典歌曲被抛在了身后,影响了几代人对青春的记忆,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回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朱逢博出生于山东济南。他是一个地道的山东女孩。

朱逢博生在一个好家庭,有很高的知识素养。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熏陶。

此外,他从小就英俊大方,有着出色的嗓音天赋。

除了她对唱歌的热爱,她的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她对绘画有着特殊的兴趣。

朱逢博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师。

后来,她如愿进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开始在这里释放自己的建筑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毕业后,朱逢博并没有继续从事建筑工作,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1960年,当朱逢博即将毕业去建筑工地实习时,恰好碰到上海歌剧院的一场慰问演出

她清脆的声音和清新美丽的脸庞,当时被歌剧院的几个舞蹈演员看中了。

然后邀请朱逢博去歌剧院听歌剧。

出乎意料的是,歌剧院的领导非常重视和欣赏她,并亲自采访了她。

然后朱逢博作为一个特殊的人才直接进入了上海歌剧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朱逢博错误地从一名建筑师变成了一名歌剧演员。

也许她注定要走艺术之路,然后她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深造。

从此,朱逢博开启了他无与伦比的艺术传奇。

在上海歌剧院的五年里,朱逢博出演了许多歌剧,如《红珊瑚》 《刘三姐》 《社长的女儿》,这些歌剧塑造了许多不同时代的经典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多年的舞台训练,朱逢博有着非常成熟的表演经验。

1965年,朱逢博被借调到上海舞蹈学校,这次的经历持续了九年。

在这里,她出名了,她表演的《白毛女》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经典,没有人能超越她。甚至直接确立了朱逢博在中国歌坛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喜儿哭爹》节已经成为经典之作,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朱逢博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并开始迎来自己的歌唱时代。

从那以后,朱逢博已经演唱了800多首歌曲,出版了近30张个人专辑、磁带、唱片等。

其中,近百首中外歌曲家喻户晓,成为永恒的经典。

从那以后,朱逢博已经演唱了800多首歌曲,出版了近30张个人专辑、磁带、唱片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毛女》、《请茶歌》、《美丽的心灵》、《橄榄树》、《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弯弯的小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雁南飞》、《阿里山的姑娘》《满山红叶似彩霞》、《我怎能把你遗忘》、《飞向远方的故乡》;

《清晨我们踏上小道》、《那就是我》、《相会在攀枝花下》、《兰花与蝴蝶》等等经典名曲。

同时她还开创了一个中国音乐史的第一。

出版了第一个立体声盒带专辑《蔷薇处处开·朱逢博独唱歌曲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里面收录了诸多经典歌曲,比如《祝酒歌》、《红杉树》、《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绣荷包》。

还有外国名曲《铃儿响叮当》、《尼罗河畔的歌声》等。

当时,家用录音机仍然很少,第一版销量超过130万盒,年销量超过310万盒,直接位居榜首。

这张专辑被重发了三次,销量达到惊人的800万张。

现在它已经被列入中国历史记录,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朱逢博不仅获得了首届中国金曲奖,还获得了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她还在国内外歌坛享有“中国夜莺”和“艺术长青树”的最高声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除了她辉煌的艺术生涯,她的婚姻充满传奇。

在音乐界提到朱逢博,你肯定会想到她的丈夫施鸿鄂。

这两个人也被称为“音乐情侣”和“音乐双明星”。

朱逢博在上海歌剧院工作时遇见了施鸿鄂。

施鸿鄂比朱逢博晚两年进入上海歌剧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鸿鄂比朱逢博晚两年进入上海歌剧院。

然而,当施鸿鄂回到中国发展时,他已经是一个小名人,这给初出茅庐的朱逢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那个时代的女孩会把自己的心藏在心里,不会轻易表露出来。

此外,施鸿鄂经常被许多前来听课和欣赏她们的年轻女孩包围。

"这个新演员看起来很年轻,为什么这么多人崇拜他?"

有一次,朱逢博终于鼓足勇气向施鸿鄂寻求帮助,希望可以教她唱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开始,施鸿鄂听了之后,觉得朱逢博这嗓音没前途。

朱逢博生气地说,“我能哼很多歌,但我不会做你们要来回做的任何事。”所以施鸿鄂让自己随意多唱几首歌。

因此,施鸿鄂对朱逢博的演唱感到震惊和赞赏。这两个人被视为“陌生人”。

后来,朱逢博因《白毛女》而出名。只有这时,施鸿鄂才完全注意到那个声音清脆的女孩。

随着两人的继续,他们的关系逐渐变得熟悉。

虽然朱逢博的心里已经充满了对施鸿鄂的爱,一个年轻的女孩怎么能好意思对他说呢?

后来,由于害怕错过幸福,朱逢博决定大胆地表达自己,去追求施鸿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朱逢博怕错过幸福,决定自己先大胆主动表白,倒追施鸿鄂。

于是她给施鸿鄂写了一封信,想约他见面。

“今晚十一时在排练厅楼梯口等我。”

信上署名是“朱”。

两人一见面,穿着白色连衣裙的朱逢博就直接向他表达了爱意。

“我让你今天来这里是为了向你表明,我已经决定在8月1日和你结婚。”

这让措手不及的施鸿鄂直接愣住了,而朱逢博已经是激动地哭了。

在神的帮助下,施鸿鄂感动了这个勇敢的女孩,拥抱了哭泣的朱逢博。

就这样,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直到生命的尽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从写信邀请他见面,到勇敢地表达后成功,两人正式在一起只有6天。

于1967年8月1日结婚。这种爱真是一生一世。

他们的新房子只有10平方米,还是临时从上海歌剧院借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给新婚夫妇的只有两张单人床和两个旧木箱。

一架立式钢琴和一个旧货店的书架,外加两张小板凳。

但是富有精神的婚姻是他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两人至此相爱相伴,夫唱妇随又比翼双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神仙眷侣”不仅生活上秉性相同,对艺术追求更是有着共同的信仰。

两人都是音乐生涯中的老师、朋友和灵魂伴侣,经常交换意见。

后来,朱逢博表演了200多场《白毛女》。

1968年,她因过度疲劳而失声。

喉部有两个小节,需要尽快进行手术。

当时,她的丈夫施鸿鄂注意到她唱歌的方法不对,才伤害了她的喉咙。

手术康复后,朱逢博跟随丈夫施鸿鄂学习西方歌唱的气息和声音,纠正自己的错误。

这将大大有助于朱逢博今后的歌唱事业。

可以说,丈夫施鸿鄂在朱逢博的事业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1985年以来,朱逢博先后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轻音乐集团——上海轻音乐团,他本人是该团的第一任负责人。

直到2000年,歌手朱逢博才逐渐退出歌坛,从而结束了一代传奇。

此时,她已经63岁了,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唱歌。

从那以后,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培养年轻一代的歌手上,专注于培养歌唱人才和声乐教学。艺术家林峰是她的门徒之一。

可以说她一生都致力于她的歌唱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2008年,她的丈夫施鸿鄂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

这一事件给朱逢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彻底摧毁了她幸福的晚年。

经过41年的牵手,两人现在已经变成了过去的春风和细雨。

丈夫施鸿鄂死后,家人陪着她,让她平静下来,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

为了纪念她的丈夫,她制作了一张特别的专辑来纪念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深深的思念和对丈夫的热爱,她至今没有埋葬丈夫石红娥的骨灰。

相反,他把丈夫的骨灰放在他的卧室里,像往常一样整天看着他。

更令人感动的是,每次朱逢博吃饭,他都先把它送给丈夫,然后用筷子吃饭。

这些日子一直延续到今天,非常感人,就像童话故事一样。

“爱人含着眼泪悄悄对我讲,亲爱的不管你去到什么地方,我要像鸽子一样飞到你的身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朱逢博和他的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和普通人一样过着同样的晚年。

平时,我在家看电视和新闻。当我好的时候,我会听一些歌和花,培养我的性格,照顾我的身体。

只有丈夫的突然离去让她在晚年感到孤独和悲伤。

近年来,随着朱逢博越来越老,他的身体变得健壮了。

她也因为重病做过几次手术。

也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近年来学生们不再学习唱歌,他们已经完全告别了他们热爱的艺术生涯。

现在朱逢博83岁了。她的生活充满了荣耀。她是一个低调的人,对名利漠不关心。她深深地依恋着自己的生活。

第一个经典在过去听起来,虽然稍纵即逝,却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