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地处大理州东南部。弥渡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矿藏丰富,生态良好,区位优越,历史文化灿烂,素有“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民歌之乡”的誉称,是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发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到了红岩,不想回来。”这流传久远的俗语,千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弥渡气候温和,水利方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却也是事实。可以说,到了弥渡不想媳妇,是对弥渡物质美,精神美,历史美,文化美,景色美,人情美的全方位的概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弥渡自然风光

弥渡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有“标绩全滇”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文胜老街、二十村玉皇阁、五台大寺,桃花故乡雾本村、“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的天生桥、“百鸟朝山”的鸟道雄关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雾本桃花

天生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生桥有“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之称,在弥渡城东的山谷中,此地东西石壁对峙,两山如门,万花溪从下而过,溪上一巨石横跨于东西峙壁上,状若城门洞,形成天生石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生桥风景区还保存着众多的石刻文化,不同的书法流派群英汇聚,各领风骚。天生桥有良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境内生长着数百种草药,许多珍稀动物也生活在这里。天生桥下流过的万花溪,春是一泓潺潺的小溪,清如明镜,温柔如绵;夏是一条翻滚的巨龙,激昂澎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情随季迁,风格迥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柱庙

铁柱庙是弥渡最著名的古迹了。它有多种传说,最盛行的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平定南蛮,缴兵器,铸铁柱记功,后由南诏世隆重铸。此后的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会聚集铁柱庙,共同举行祭柱活动,是当地的传统节日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柱庙铁柱立在殿中的石龛上,石龛上雕有佛龛,为直圆体。柱高3.3米,周长1.05米,南诏铁柱庙柱顶残缺,呈Y字形,大理南诏铁柱庙柱身为5节衔接铸成。另外它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年古桂

桂花箐在弥渡县密祉境内太极山内,箐底满满的都是桂花树,其中有株被当地人称为树王的特别显眼。这棵树高30多米,已经有1800多年的树龄,主干粗大,要4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被人们称做“天下第一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花树旁的山崖下,有一清泉,泉水依旧清悠悠,这是万花溪,是名扬中外的《小河淌水》的诞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说万物皆有灵性,桂花箐的千年古桂树年年花香,流传着大理古老的故事,唱着婉转动人的东方小夜曲,无不让人沉溺它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到密祉旅游的人,不妨到桂花箐一睹古桂花树尊容,顶礼膜拜,掬一口山泉水,感受“天下第一桂”的千年桂花香。闻远的小伙伴们下乡调研路过此地,都会捧一口泉水消渴解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弥渡地标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弥渡大蒜

弥渡农民素有种大蒜的传统,所产大蒜个头肥大、蒜素含量高于平原地区3倍多,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近年来,该县扩大种植面积,推广科技措施,着力把大蒜培植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弥渡大蒜以个大、皮薄、质优、味浓、香纯而闻名海内外,产品畅销全国、走俏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大蒜既可调味,又能防病健身,常被人们称誉为“天然的抗生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弥渡卷蹄

卷蹄是弥渡美食的头牌名片。“五百年一种吃法”。

卷蹄是弥渡独有的腌制肉食品,起源于明朝,500多年来久负盛名。弥渡卷蹄在制作时将猪脚骨头剔出,用里脊肉和后腿肉切成条状,加入特色佐料拌匀后填塞于猪脚内腌制。因其外形和新鲜猪脚一样,故名“卷蹄”。据传,在明末清初的时,弥渡卷蹄还是一道宫廷名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弥渡香酥梨

云南大理弥渡县特产香酥梨盛产于气候温和、水分充足的弥渡东山红星、新庄一带,全国也只有弥渡种植!香酥梨是弥渡特有的一种水果,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一般在彝族火把节至中秋节前后收获,果实不大,两头稍扁,大小均匀。底色金黄,阳面胭脂红,它以皮薄、味甜香脆、果肉细嫩而闻名。

助力弥渡县脱贫攻坚战,闻远科技一直为推进香酥梨、紫皮大蒜等弥渡当地特产线上销售做准备。通过弥渡优选这些网销平台进一步扩大弥渡本土农特产品销售量,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出口碑,从而推动弥渡县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弥渡的美,不同于西藏的神圣静谧,不同于版纳的热带美感,不同于丽江的民族风情。只要你来了,你感受到了,就不愿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