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张飞在阆中

阆中,不仅仅是一处风水宝地,还是古代川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当年刘备平定益州后,曾任命张飞为巴西太守,驻守阆中,一待就是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阆中古城西街,有一处占地六千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名曰“汉桓侯祠”,便是为张飞而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对张飞的印象大多来自《三国演义》,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如巨雷,是个莽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图自网络)

但在阆中人眼中,我们张三爷却是另外一种形象,爱民如子治理有方,提笔画丹青,下马务农桑,总之,不是粗人,而是更倾向于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张飞究竟做了些什么,能让阆中人如此爱戴?让我们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瞧瞧去~

东汉末年,张飞来到阆中做太守。到这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维修阆中城,因为当时的阆中城是一座土城,防御作用太弱,维修是出于军事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加固城防是武将的必备素质,这没什么好惊讶的。但在同时,我们的张太守还搞起水利来了,他命人引嘉陵江水灌溉农田,使当地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

不仅如此,这位猛将很快发现,阆中的气候十分宜人,可以发展种桑养蚕业。于是他很快提出号令,并出台一系列的措施,鼓励种桑养蚕。

由此,阆中的丝织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川北地区的农业经济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仗、修城、兴水利、促农桑……阆中城的张飞,简直就是“宝藏男孩”。

张飞的治理,为阆中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三国之后,阆中地区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争,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人们凭借嘉陵江的航运优势做起了生意,当地商贸迅速繁荣起来,有了“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的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母教子:以天地自然为师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自隋唐有科举制度以来,这里逐渐成为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之地。

据《阆中县志》记载,在13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一共走出了116名进士,402名举人,其中,阆中籍的状元就有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关于阆中的状元,还有一出有名的故事。喜欢元杂剧的人或许听说过一出《陈母教子》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陈母所教之子不是一个,是三个,而且当时陈家父亲正在外做官,由母亲一人带着仨娃在阆中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阆中这地儿忒繁华,好吃的、好玩的、好逛的特别多,兄弟三人无心读书,每日只想着在外耍。

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将三个孩子带到了城南大象山的一处石洞中,打算让孩子在这里安心读书,并且还借着这处天然的石洞,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先是问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带你们到这里吗?”

孩子瞅瞅母亲,大气不敢出,小声道:“让我们勤奋求学,以后能像父亲一样当官”。

母亲接着又问:“那如何当一个好官?”

兄弟们答不出来。

母亲便顺势指着石洞说:“你们瞧这石洞,夏天给人遮阴,冬天给人挡风当官也一样,百姓需要的时候,就为他们提供帮助,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兄弟们一听,是这个理儿,于是发奋读书。

正所谓功到自然成,经过多年努力,陈氏兄弟终于在科考中一举夺魁,大哥陈尧叟、三弟陈尧咨相继高中状元,二弟陈尧佐也考取了进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们离开家乡,出任地方官的时候,兄弟三人从来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取法自然,解决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尧叟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遇到百姓遭遇疫病、久久不能根除的问题。

对此他深入探查,发现疫病的根源在水源,只有水源好,疫情才能清。

于是他便指导百姓从植树造林开始,维护自然环境,逐步恢复水源,疫病于是渐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尧咨在郓州为官时,遇到水患问题。

他同样道法自然不用堵而用疏,带领官民开凿运河,将积水引到海中,化解了良田被淹的危机。

陈氏兄弟的故事在阆中世代相传,后世官员也纷纷效仿,一时间,阆中地区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黎学锦:观万物为纲 治理水患

到了清朝时,阆中成为重要的水运码头,嘉陵江上商船往来络绎不绝,古城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每逢夏秋两季,连续的暴雨让嘉陵江洪水泛滥,不仅影响了水上航运贸易,也淹没了古城周边的街道和民居。

时任阆中最高行政长官的黎学锦,对此深感忧虑,为解决水患问题,他每日到江边观看水势,从逆流而上的鱼身上得到启发,决定效仿鱼身上的部件修建堤坝,缓解江水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修坝需要钱,于是他又拿出自己的廉银,并鼓励地方官员捐献,同时又向富商募钱,终于凑够了修坝的钱。

在众人的努力下,历经数月,堤坝落成,多年水患终于得到解决。由于新修的堤坝像极了鱼背上的鳍,所以当地百姓便把它称作“鱼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经数百年风雨,如今,“鱼翅”工程仍在造福着古城百姓。船可以在这里停泊,货物起运非常方便。梯级形的河堤,还可以方便市民取水、淘洗。

“鱼翅”的修建让古城恢复了和谐安宁的生活,桀骜不驯的嘉陵江水也变得温顺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千年前,落下闳把“二十四节气”引入“太初历”,定下了正月为岁首,开启了农耕文明的新时代,两千年中,天地人和的理念和实践,不仅造就了阆中古城的宁静与祥和,也成为古老的东方文明重要的文化基石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古城内外熙熙攘攘,曾经的军事要地、水路码头,已经演变成声名远播的文化名城。时代在变,而不变的是这里的人们依旧秉承古训、敬天法地,犹如缓缓流淌的嘉陵江水,生生不息。

今晚20:00

锁定CCTV4

继续感受阆中的魅力

编辑 | 王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