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美国股市的带领下,全球股市最近正在经历一轮暴跌。

比如在3月12日,除了美股发生了“活久见”的熔断,

当天还有11个国家的股市也触发了熔断机制,成为全球股市的“熔断日”。

面对近期的暴跌,你一定没少听到,

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几乎每天都会推出一些“救市”措施。

这些操作听起来都很厉害,每个都要动用巨额的资金。

但是好像也看不出跟股市有什么关系。

所以,你真的明白,这些措施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一、股市暴跌后,金融监管机构采取的“救市”操作

以美国为例,金融监管机构最近一个月,已经密集采取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

3月3日,美联储紧急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

3月12日,美股早盘熔断,美联储盘中采取资产购买措施,总共涉及12200亿美元,

3月13日,美联储和财政部表示,争取提供“不设限的流动性”。

3月15日,美联储更是突然大规模降息至零利率,同时还宣布了7000亿美元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计划。

3月23日,美联储决定无限量放水。 “开启无限量、无底线QE”, 满足市场的需求提供无穷无尽的资金。

3月2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直接给民众发钱的经济刺激法案,总额高达20000亿美元。

向每个成年人直接发放最多1200美元,每个儿童发放500美元;

增加失业保险金,每周增加600美元,最长持续四个月。

并且,这只是第一轮撒钱。如果后续有必要,还准备继续这样的撒钱计划。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曾经总结了货币政策的三板斧:

利率调控、量化宽松、直升机撒钱

在这轮的救市措施中,美联储和财政部已经把这套组合拳完整的打了一遍。

这还只是美国,

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本国的“救市”措施。

我就不继续念天书为难你了,反正跟美国的操作也差不多。

更进一步,各国的中央银行也已经搞在一起抱团取暖。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巴西中央银行、丹麦国家银行、韩国银行、墨西哥银行、挪威银行、新西兰储备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瑞典国家银行等,已经与美联储建立了联合行动方案。

估计很多人听到这里已经是一头雾水了。

如果是为了挽救股市暴跌,最直接的办法难道不是去股市买买买吗?

为什么上面这些“救市”措施,好像跟股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没错,金融监管机构在乎的并不是股市涨跌这种表面现象。

所谓的“救市”,是为了防止因为股市暴跌,而引发的经济更深层面的恐怖后果。

二、大萧条,没有人愿意再经历一次的经济衰退

最近发生在金融市场上的每一件事,都像是约好了一样,不约而同地往最坏的结果发展。

越来越多的市场分析人士开始担忧,经济会不会产生连锁反应,从而遭受比预期更为严重的打击。

最近三大股指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即使在大萧条期间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摩根大通预计,如果危机继续蔓延,第二季度全球经济的萎缩程度将不亚于大萧条。

什么是大萧条?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经济衰退,但只有一次被称为大萧条

从1854年开始,美国一共经历了33次经济衰退,

但是仅有开始于1929年的那次,延续了十年,直到1938年,

也就是熟知的“大萧条”时期(Great Depression)。

“大萧条”发源于美国,

随后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全球大部分发达国家,

也全部陷入了经济危机。

作为现代社会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衰退,大萧条不仅导致了长期的大规模失业,

也改变了社会关系,摧毁了执政政府,

甚至被纳粹利用,上台成为执政党,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美国国内长时间通货紧缩,导致消费者价格、人工工资、房屋价值和全球贸易的大幅下降,

许多公司破产,工人失业,1933年美国失业率高达25%。

可以说,大萧条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经济衰退。

而当前的全球经济情况,已经出现了大萧条发生前的类似迹象。

德意志银行预测,如果情况继续恶化,本次也会出现经济衰退,

并且情况远超过二战以来的任何历史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历史危机预警下,

面对当前的股市暴跌,管理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会怎么办?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是大力“救市”,避免经济滑向深渊。

从文章开头各国政府最近密集实施的手段来看,也确实如此。

三、为了避免经济衰退,“救市”措施是怎么起效的?

搞清楚那些措施的具体内容,如果对你来说实在太烧脑,

那就理解我给你总结的这一句话就够了,

所有这些措施,本质上都是给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

再讲的更大白话一点,让市场上有足够的流动的钱。

避免企业、金融机构、或者个人生活的资金链断裂,引发经济活动的连锁崩溃。

如果这么说还是太抽象的话,看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过去十年,美国最大的几家航空公司,

经营上多余的现金,都用来回购自己家的股票。

也就是说,航空公司手里没有多少富余的闲钱。

由于航空公司日常经营有稳定的机票款现金收入,这样做其实没有什么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由于现在坐飞机的人数大幅降低,航空公司突然就丧失了现金收入的来源。

然而日常的经营花销还是免不了的,比如员工的薪水,飞机的保养、停机场地的租金,这些还是要继续花钱的。

航空公司手里本来就没多少闲钱,突然一下没了现金收入,却还要继续花钱,你觉得它们离倒闭还有多远呢?

这时候,如果有人给他们提供应急的现金,让航空公司能够撑到大家都出来坐飞机的日子,

就不会产生航空业接连破产而引发的严重危机。

和航空公司的例子类似,突然发生的危机,会打乱很多行业的正常经济活动。

所以,大家在这个阶段,都有可能需要外部的资金支持。

尤其是那些日常经营原本就需要大量借钱的行业,在这个时候更加危险。

杠杆率越高的行业,越容易因为缺钱而撑不下去,也就更需要拼命的找钱来度过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大家都需要拼命找现金来抵御风险,市场上还能找到的钱自然就更少。

整个市场都缺钱的情况,就被称为流动性紧张。

这时候,市场已经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就需要有人站出来提供额外的资金,也就是提供流动性。

而往往在这个时候有能力提供流动性的,就是中央银行和财政部。

中央银行可以改变货币政策,从而给市场注入流动性。

财政部也可以调节财政政策,同样能给市场提供流动性。

所以,明白美国财政部为什么要给美国人直接发钱了吗?

因为这是财政部的一种武器,可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当然,像巴菲特那样持有大量现金的机构,

在危机的时候进场抄底,从自身的角度当然是有利可图,

但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同样也是在提供流动性。

四、“救市”措施的效果好吗?

没有人想经历危机。

当发现危机的苗头时,各国政府本能的会做出“救市”反应,

目的当然是希望缓解和尽量避免危机的影响。

知名的危急时刻,往往都孕育出著名的“救市”对策。

1987年10月19日,是一个全球性大股灾爆发的日子,美股道琼斯指数暴跌22.6%

可能你对这个日期没有感觉,但你一定对它的另一个名字有印象,“黑色星期一”

1987年的这次大股灾,是迄今为止影响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灾。

当时,管理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美联储承诺提供流动性,

商业银行降低利率增加贷款,

美国政府向多家大公司提供资金以便回购股票。

然而,这次危机诞生的最著名的“救市”措施,

是3个月之后出台的“熔断机制”。

因为政府、美联储和SEC的措施得当,市场恐慌情绪缓解,

美股的跌势没有持续太久,随后开始震荡上升,并在两年后回到1987年的高点。

1997年,发生了我们更为熟悉的亚洲金融危机。

香港也采用了创新的“救市”办法,转变以往“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

亲自下场进入股市,购入大量恒生指数成分股和股指期货,

坚决做多,成功阻击了炒家的做空行为。

金管局也直接进入汇市买入港元,

同时把买到的港元存到香港银行,使得市场上总是有充足的港元流动性,打破炒家套利计划。

政府直接入市干预的做法,虽然一度引发争议,但事后逐渐被认可。

这种非常时期的大规模主动干预,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普遍的选择。

2008年的次贷危机,美国的救市策略就明显更加直接和有针对性

2008年3月,为贝尔斯登提供紧急资金、援助AIG,联邦政府甚至亲自接管了两房;

2008年10月,国会通过救助计划。根据这一法案,花旗、通用和克莱斯莱等更多巨头相继被政府救助,度过困难期。

这些大公司,至今仍是响当当的存在。

2020年的这次危机,由于疫情的蔓延需要一定的时间,给了各国政府思考和应对的机会。

中央银行预感到危机要发生,所以已经尽可能的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

所以,虽然疫情已经让全球多国经历了整个社会的暂停,极大地冲击经济的方方面面。

但从短期来看,“救市”措施的大规模使用,已经起到了预防金融危机发生的对冲作用。

然而真正要渡过难关,只靠“救市”措施帮助续命肯定是不行的。

“救市”措施可以提供流动性,帮助撑过一定时间的难关。

但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存在永远用不完的“救市”工具。

只有修复整个社会的基本面,恢复往常的生活秩序,

那些需要“救市”措施帮助的对象,才能步入正轨。

对于本次疫情来说,这个基本面的关键就是控制疫情

让人们可以像过去一样自由的呼吸和活动,

整个社会恢复到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才能真正“救市”成功。

而这或许是中国过去一个季度硬核防控的最大意义,

虽然还没有特效药或者疫苗,但中国的基本面,

已经从全世界最不利的局面,变成了可以依靠的避风港

这才是本次危机最成功的“救市”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