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让我们出门从原来必备物品“身手钥钱”,又多加了一件装备——口罩。有人总结出戴口罩的几大好处,不仅防疫,还省了口红、防晒防丑,最有趣的一点是,“社交恐惧症”见人可以假装没看见,不用打招呼了。

招呼用语言表示的是打招呼人与被打招呼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关系。

其实,即使不方便像从前一样握手,也要隔着一段距离挥挥手或笑一下,在人际交往中,简单的打招呼里隐藏着一个人为人处事最基本的素养,甚至决定了你的成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遇到熟人打招呼或别人给你打招呼,你装作没看见,更是不礼貌的行为。

记得读金正昆教授的《礼仪金说》一书中,从琐碎的日常生活到正式的国际交往,100多个礼仪细节都包含在其中,其中排在第一个的就是打招呼。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安德鲁·卡内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

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打开给别人留下何种印象的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萌萌和小列是一起新进公司的员工,学历高颜值高,总被同事们相提并论,两个人也暗中较着劲。

新人打杂跑腿的活干的多了,萌萌对楼上楼下公司的员工甚至保洁保安都混了个脸熟,见面卖萌“张哥”、“李姐”的叫得亲热又可爱。出去办事,遇到不知如何称呼的也必然是先看着年龄叫声哥姐,再说话。

和萌萌的热情不同,小列走的却是高冷路线,话不多,见谁头一低就走过去了。同样是送文件,小列进门交给某位同事,“哎,给你。”转身就走。

时间久了,同事们有事都喜欢让爱说爱笑的萌萌去做,对于见谁都叫“哎”的小列,都敬而远之了。很快实习期结束,萌萌被留下,小列被辞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职场命运的差异并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日常处事细节的差异。

前者见到领导和同事都会主动打招呼,因此给大家留下了热情自信的印象。而后者见了领导躲着走,见了同事装作没看见,因此给同事和领导留下没有礼貌、不合群的印象。

如此一来,职场命运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也是意料中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有个小伙子骑驴赶庙会,迷了路,遇上了宋丑子,就在驴背上吆喝:“哎!赶会往哪儿走?”

宋丑子见他一不称呼,二不下驴,便假装没闻声。小伙子又嚷道:“你耳朵聋啦?”

宋丑子停下来说:“别见怪,我有急事哩——我的驴下了头牛。”

“驴下了头牛?它为什么不下驴?”

“啊!小伙子,没想到你还知道下驴。”

小伙子这才醒悟是自己的过错。尊重别人是个人教养的直接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招呼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和增进友谊的纽带,绝对不能轻视和小看打招呼。有效、积极主动地跟别人打招呼,所传递的信息是“我眼里有你。”谁不喜欢自己被别人尊重和注意呢。如果你主动和单位的人打招呼持续一个月,你在单位的人气可能会迅速上升。

见了领导主动打招呼,说明你心中敬重领导;见了同事主动打招呼,说明你眼里有同事;见了下属主动打招呼,说明你体恤下属。

永远记住,你眼里有别人,别人才会心中有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养,从来不是天生,教养也是需要学习的。有父母家庭从小有意识的“教”,有长时间熏陶培养出来的“养”,不断学习身边人的优秀素质,才会内化成为自己的风格。小孩子见到生人,父母会先告诉孩子“快,叫人”打声招呼,是教养;吃东西时不乱跑乱跳,等长辈先动筷,是教养;公众场所不大声喧哗是教养……

打招呼这一看似稀松平常的小节之事,恰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态好坏和素养高低。

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恰恰就藏在这些小细节里。有没有教养,打一声招呼就知道了。

关注@慕陶物语,持续更新心理学优质内容,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懂得了这些就像是戴上了一副眼镜,能够让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更加清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