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是本着能生则能带的原则,孩子2岁之前都是自己一个人带的。因为疫情原因,孩子被送到也要奶奶身边照料,等疫情过去再接回我们身边。最近和孩子视频,看到孩子不像刚开始那样对着视频喊妈妈,哭哭啼啼的,见到我们只是看看,然后很平静的去玩自己手里的玩具去了。当妈的心里特别失落,当妈的不会这样被宝宝遗忘了吧……”

为“能生则能带”的原则点赞!这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没有用“我生活很忙”来作拒绝孩子的理由。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剖析并解决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定和孩子的关系模式,再考虑是要失落还是高兴】

“能生则能带”这个原则很棒,但是带得怎么样则是另外一回事,而对于一个三岁前的孩子,带着怎么样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亲子的关系模式。

在心理学上,亲子关系有三种模式,下面我简单做一个阐述:

安全依恋型:孩子对新环境新事物适应非常快,也经常保持积极情绪,他们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哭闹一番,但是很快又会恢复积极情绪,投入到自己的成长中,而当妈妈回来后他们会积极地迎接妈妈。

矛盾型:孩子对新环境新事物适应比较慢,经常保持负面情绪,他们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不依不饶,妈妈离开后他们也很难调动起自己的情绪,时不时地想妈妈而苦恼,当妈妈回来后,他们紧紧粘着妈妈,但又会像“怨妇”一般对妈妈进行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拒绝型:孩子对新环境新事物呈拒绝状态,用一个人物来形容的话,就是电视剧《风云》里面的“不哭死神”步惊云,妈妈离开他没什么反应,妈妈回来他仍然没什么反应。

形成这几种关系模式的关键,就在于此前妈妈是怎么样照顾孩子的,即陪伴的质量,简单点来说,就是孩子在用过去母亲对待他的方式来投射自己的行为。

就您的描述来说,个人无法判断孩子是处于那种状况,有些像安全依恋型,又可能是拒绝型,相信你也有这样的感觉,毕竟每位父母都可能认为自己陪伴孩子陪伴得很好进而对号入座。

所以要再引入另一个概念:孩子的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的自我--3岁前母亲的形象内化】

3岁前是孩子建立自我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来源自母亲在此时期的形象,他们通过母亲来感知这个世界,通过母亲来获取生理生存的食物,也通过母亲来汲取自己心理成长的营养。

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共生心理会认为母亲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母亲,并逐渐通过实践来摆脱这种共生心理,通过对母亲的形象来建立自我,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镜像效应”。

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平日里从母亲的身上汲取了足够的安全感,母亲对待他们的时候通常是愉快的,积极的情绪,在孩子面前是独立自信的形象,同时又让孩子保持独立性--例如在孩子具备某项能力的时候,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探索自己的新能力。

矛盾型的孩子,他们的母亲对待他们时总是反复无常的,前一秒很积极对待孩子,下一秒因为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是不符合她心理发展的标准就愤怒,孩子同样也在建立这样的自我。

至于拒绝型的孩子,他们的母亲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总是拒绝他们的,从心理上或者是从行动上对孩子充满冷漠。例如过往喂奶的时候仅仅是喂奶,孩子吃孩子的,妈妈干自己的,没有给孩子爱的传递;又例如不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的;还例如打心眼里就不喜欢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麻烦,把生孩子当成一件任务。

您可以自行对比,自己此前与孩子是哪种相处方式,这样判断会更准确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即便是确定了孩子是安全依恋型关系,你仍会产生:“为什么孩子不会如其他孩子一般,在妈妈离开后就哭闹,只是看看然后就自己玩自己的,是不是孩子不爱自己”的一个困惑或者担忧。如果是安全依恋型的情况下,那么你其实是应该高兴的,因为孩子懂得了什么叫“客体永存性”

【客体永存性,让孩子离开母亲不焦虑】

所谓客体永存性,就是看不到也存在。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们仍处于理解这一个概念的过程中,为什么妈妈离开他们会哭闹?很大原因就是他们以为看不到妈妈了,妈妈就不存在了。

只要妈妈“消失了”,他们心中的安全岛就消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分离焦虑特别严重的原因。

关于这一点,同样需要你进行回想,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情况:

会在孩子面前消失一小段时间(可能是上厕所,可能是在厨房忙,又或者是和孩子玩捉迷藏、做鬼脸游戏),但是重新出现在孩子面前时,总是以积极地情绪与孩子相处。

让3岁前的孩子理解“客体永存性”太重要了,这关乎他们的自信,也关乎以后孩子上幼儿园时的情绪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反思?还是该干啥干啥?】

在经过上面的描述、判断之后,我想你应该考虑的不是孩子是不是不爱你了,忘记妈妈了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孩子并不会忘记妈妈,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爱妈妈的程度远超妈妈爱他们的程度:我们可以因为孩子哭闹不止而嫌弃他烦(即便是一瞬间),但是孩子从来不会因为我们凶而嫌弃我们。

经过判断之后,如果你和孩子不是安全依恋型的关系模式,那么你该反思一下自己过去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够好;

而如果是安全依恋型的关系模式,你该为自己和孩子骄傲,因为你“无师自通”地建立了与孩子的健康关系,给了孩子一份独立健康的自我。

世间大部分爱是为了聚合,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