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为“扩大内需,启动‘新基建’”定调。会议强调,在兼顾控制疫情和恢复生产的基础上,有效扩大内需,弥补外需不足,对冲疫情影响,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长期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贡献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是当前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是以AI、5G、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以及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当前中国积极布局‘新基建’,正是为打造世界经济的‘中国时间’蓄能。”深圳市人大常委经济工委委员、湖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迪蒙智慧交通董事长向隽说。

今天,“新基建”在各方争议中不断走向共识,即50万亿“新基建”并不是4万亿“铁公基”卷土重来,而是在补齐民生基建短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等信息化基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根本上加速经济换挡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消费市场的顶梁柱——汽车产业最先迎来政策“蜜月期”,专家表示,疫情过后,补偿性消费将大幅提升,结合推进落实“新基建”,城市交通治理逻辑也将全面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经济恢复已经成为全国工作重心。经此一“疫”,城市共享停车优势尽显,零接触、无感支付、无人值守、远程客服、非现场执法等技术优势,既提升工作效率又避免交叉感染,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对消费市场而言,城市共享停车在解决了购车后顾之忧以外,还将顺势带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智能充电等新消费场景,成为促消费、扩内需的“全能手”。

最重要的是,城市共享停车不仅是行业提质增效的一次转型升级,还是城市智能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的必要举措,对补齐城市停车“短板”,破解城市交通痛点,构建智慧城市意义非凡。“城市停车作为‘新基建’的主战场,未来五年,将释放数十万亿的能量,成为推动汽车增长,拉动内需销费,全面提升经济的生力军。”向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