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过度消费新闻频发

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阴霾后,疫情终于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都慢慢步入正轨。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国内疫情还未完全被控制住,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以防新型冠状病毒再次“卷土重来”。

而在这样的关键时期,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在学校这样人流密集的场所大肆传播,网络授课成为了当下“复学”的最好选择。虽然一开始实施网络授课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难免有些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但随着网课的持续进行,老师和同学们也都逐渐开始进入状态,渐渐适应网上教学这一方式。孩子上网课,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挑战;像是幼儿园及小学的家长,就不得不在家陪同自己的孩子一起上课,更好的监督孩子学习。但有些时候,家长也必须要顾及自己的工作,无法时时刻刻的陪伴孩子上每一节网课,只能将手机或者电脑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上课;而这个时候,就是考验孩子的时刻了。

就在近期,电视上许多新闻频道都报道了关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在监护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绑定了家长的银行卡,进行了数额庞大的游戏充值的新闻。未成年的孩子往往没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与自制力,沉迷游戏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进行了游戏充值的行为,家长往往只能事后收到了转账短信又或是通过其他方式才得知,自己的辛苦钱白白的被孩子丢进了游戏中。

明明是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却转头就被孩子花在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游戏中,这让许多家长都叫苦不堪。那么,这些由未成年人在游戏中进行的大额充值行为,在家长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家长是否能取回这些钱呢?如今越来越多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家长以及游戏开发商又应该如何更好的引导未成年人玩游戏呢?

02、未成年人玩游戏时过度消费

是否能协商退款?

对于家长来说,作为成年人和社会人,自然是明白每一分钱都是来之不易的,如果需要进行大额投资时也必然会深思熟虑一番。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少阅历以及心智尚未成熟,往往很难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金钱观与消费观,也许游戏的过程中也很难理智的进行判断与思考,单纯就是为了在游戏中获胜或是在游戏中赢得最佳角色,才会投入大量金钱,进行过度的游戏消费。那么,在家长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由未成年人在游戏时进行的过度消费行为,家长又是否能够和游戏平台协商,追回孩子充值的金钱呢?

首先,家长必须要明晰的是,自己的孩子充值的这款游戏平台是否有进行玩家的年龄限制,如果该游戏平台的游戏玩家是针对成年人,却允许未成年人进行平台的游戏账号注册,那么该游戏平台是存在一定的过错的。其次需要判断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所规定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第十八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孩子是属于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那么都为我国所规定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如果,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的生活来源,那么该未成年人是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如果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有在法定代理人,也即是父母追认的情况下,充值交易才有效。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做出的行为是与其年龄心智精神健康相符的,是不需要追认;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在游戏过程中进行的低数额充值,是被允许的。

当然,在2019年11月份,我国为了更好地预防与遏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进行过度消费的行为,国家新闻出版署也出台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里面对于各网络游戏企业和有关的行业也进行了一定的规定,如果游戏平台违反规定向未成年人提供了游戏消费或是充值服务,也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下是关于该通知的相关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节选)

一、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网络游戏企业应建立并实施用户实名注册系统,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实名注册的新增用户提供游戏服务。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2个月内,网络游戏企业须要求已有用户全部完成实名注册,对未完成实名注册的用户停止提供游戏服务。

二、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

三、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五、探索实施适龄提示制度。网络游戏企业应从游戏内容和功能的心理接受程度、对抗激烈程度、可能引起认知混淆程度、可能导致危险模仿程度、付费消费程度等多维度综合衡量,探索对上网出版运营的网络游戏作出适合不同年龄段用户的提示,并在用户下载、注册、登录页面等位置显著标明。有关行业组织要探索实施适龄提示具体标准规范,督促网络游戏企业落实适龄提示制度。网络游戏企业应注意分析未成年人沉迷的成因,并及时对造成沉迷的游戏内容、功能或者规则进行修改。

六、积极引导家长、学校等社会各界力量履行未成年人监护守护责任,加强对未成年人健康合理使用网络游戏的教导,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

除了要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追回充值金额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树立保留证据和证明的意识,在追讨过程中将相关的游戏充值的消费记录和流水清单保存好,确保每一笔由未成年人进行的充值消费都有明确的证据和证明,这对日后和游戏平台的协商退款会起关键作用。如果该游戏平台拒绝退款,甚至完全没有对于退款请求给予一定的回应,家长可以从查询该游戏平台的开发公司,以及该游戏平台所相关的游戏服务是否合法的角度着手进行维权,确保能够顺利的追回这笔大额充值,最大程度的弥补自己的损失。

03、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玩游戏

家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生活中,为了更好地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在网络游戏中过度消费,除了游戏平台需要做好相应的引导作用,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家长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陪伴孩子,更好的引导孩子正确的玩游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意识。在孩子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正确的加以引导,确保孩子能健康适度的进行游戏。同时,家长也要树立起防护意识,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密码,防止被孩子用来绑定进行大额充值。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许在出现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现象时,大多数的父母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情况,却鲜少去反思,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游戏?为什么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及时的关心和关注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孩子的身心才会真正地健康成长!如果家长都能正确的引导与及时关心孩子,那么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以及未成年人在游戏中进行大额充值的现象才能逐步减少。

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正确的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在爱中成长,而不是让自己的孩子在虚拟游戏中寻找快乐与消磨时光!正确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游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陪伴中茁壮成长!

作者:马心如

笔名:一 一

指导:我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