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3中型坦克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文:桌面战争兵棋|卖萌的砖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展现出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令人惊叹,其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产量接近5万辆,是二战期间产量最大最成功的坦克之一。然而M4坦克成功的设计并非横空出世,在其之前的M3中型坦克为“谢尔曼”的成功做足了铺垫。相比于M4“谢尔曼”,M3中型坦克的名声就不那么好了,非常规的设计布局、高耸的车体、拥挤的车内空间等都为人所诟病,在战场上被人戏称为“七兄弟的铁棺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M2中型坦克,车体的设计很有特色

M3中型坦克的前世今生

虽然就结果来看M3中型坦克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美国的坦克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美国投入二战的时间比欧洲的主要参战国要晚,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对战争毫无准备,相反美国对这场大战保持有相当的关注。就坦克的研发来说,在20世纪30年代美军没有装备一款中型坦克,虽然进行过相关的设计研究,但大多停留在纸面,不过世界局势的变化使得美国在1936年5月下决心要研发一款代号为T5的中型坦克。在1938年夏天,T5完成了设计定型,并被正式命名为M2中型坦克,M2中型坦克的武器包括1门37毫米火炮以及7~8挺7.62毫米机枪,其中1挺为并列机枪,2挺为向前射击的车体机枪,在车体四角各布置有1挺机枪,顶部还可安装1挺防空机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5E2型原型车,该车的设计影响到了M3中型坦克

虽然美国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中型坦克,但是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中,德国的装甲部队已经用上了Ⅲ号和装备短管75毫米炮的Ⅳ号坦克,M2中型坦克和同期的Ⅲ号、Ⅳ号坦克比起来就相形见绌了。为了应对德国装甲的威胁,美国马上开始推进M3中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其中首要需要解决的就是坦克的火力问题。美国在研制T5中型坦克的时候曾制造了所谓的T5E2型,该型号就是在车体上安装了1门75毫米榴弹炮,用于验证大口径火炮在坦克上的适用性,这显然直接影响到了M3中型坦克的设计,只不过M3在车体上装备的是M2型75毫米坦克炮而不是榴弹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驶中的M3中型坦克

除了车体的火炮之外,M3还设有一座可旋转的炮塔,装备1门M5型37毫米火炮,在这座炮塔之上还有一个可以独立旋转的机枪塔顶,这些加起来就使得M3中型坦克的整车特别高大,车高达到了3,12米,相比之下德国Ⅲ号坦克的车高仅为2.5米左右。M3中型坦克的设计完成于1940年6月,同年7月正式定型并得到M3的武器代号。经过一系列相关的准备工作后,1941年4月首辆生产型的M3坦克下线,于5月送至阿伯丁武器试验场进行验收试验,7月开始正式大规模量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原版的M3被称为“李”,特点是炮塔顶部还有一个机枪塔

为盟军征战北非

当M3中型坦克开始量产时美国还并没有直接参加战争,但是其很快就接受了战火的洗礼,只不过不是在美军而是在英国军队中。随着英法联军在法国战役中的失利,虽然英国通过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地保住了大量有生力量,但武器装备的损失却不可避免。所以在1940年6月英国就向美国派遣了一个代表团,考察可用于装备的英军的技术装备,正好M3中型坦克刚好完成了设计定型,于是英国顺理成章地选择采购M3中型坦克。1942年在北非的英军装甲部队就得到了M3中型坦克的补充,并且在5月27日的贾扎拉战役首次参加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装备英国炮塔的M3被称为“格兰特”,英国炮塔相比原版更大并且取消了机枪塔

M3中型坦克装备英军后,英军就给M3取了名字——格兰特和李,这两个名称都来源于美国内战时期的将领,格兰特取自尤利塞斯·S·格兰特将军,李取自罗伯特·E·李将军,有趣的是在美国内战中这两位将军分属不同的阵营,格兰特将军为北军总司令,而李将军则是南军的统帅。之所以会给M3中型坦克取两个名字,是为了区分美国原装的M3坦克和英国改装的M3坦克,其中美国原装的M3坦克为“李”,而经过英国改装的则是“格兰特”,为了区分英美的不同可能就是分别选择南北方将军来命名的原因。英国改装后的“格兰特”和“李”的主要区别在于炮塔,“格兰特”装备的英国设计炮塔比美国原装炮塔稍大一些,并且取消了炮塔顶部的机枪塔,使得M3坦克的车高稍微降低了一点。另外“格兰特”还取消了无线电员的编制,使M3坦克的乘员从7人降低为6人,在底盘、武器装备等方面“格兰特”和“李”则基本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驶过被击毁坦克的M3“格兰特”

在北非战场上M3中型坦克不成熟的设计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最主要的包括75毫米主炮射界有限,对于侧面的敌人必须要旋转车体才能使主炮瞄准。车体太高而主炮设置在车体中下部导致M3进入掩体时有些尴尬,如果掩体太高就会挡住75毫米主炮,露出主炮的话又会有大面积的车体暴露在外,降低了掩体的作用。大部分M3坦克采用了铆接车体,这种车体的抗毁伤性能相对较差,在被击中时铆钉可能被震飞击伤车内乘员,并且在坦克内部M3并没有规划专门的存放舱室,穿甲弹击穿M3后形成的弹片很有可能会引爆炮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的“玛蒂尔达” Ⅱ步兵坦克装甲厚实,但火力贫弱

对于M3中型坦克的这些缺点,英国作为坦克的发源国不可能完全看不出来,但即便是英国对M3坦克不够满意,迫于战场的压力英军也别无选择。一是因为英军确实缺乏坦克这样的技术装备,而M3中型坦克已经是美国当时能提供的最好的坦克。二是北非英军装甲部队的“玛蒂尔达” Ⅱ、“瓦伦丁”、“十字军”等坦克都装备的是2磅炮(40毫米),英国的2磅炮对付德国的Ⅲ号坦克还勉勉强强,但是面对拥有50毫米装甲的Ⅳ号坦克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M3中型坦克装备的M2型75毫米炮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该炮在8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55毫米装甲,2000米距离上为35毫米。所以即便是M3主炮射界有限,就当作坦克歼击车来使用也是不错的。另外M3中型坦克车体正面装甲厚度为51毫米,并且带有倾斜设计,车体两侧的装甲也有38毫米,所以抛开车体高大以及铆接设计等缺点,光从火力和装甲的参数上来讲,M3中型坦克的性能是看的过去的,再加上美国工艺的加持,使得M3在可靠性上也有不错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M4“谢尔曼”的成功少不了M3在战场上取得的经验教训

结语

虽然M3中型坦克有很多令人诟病的缺陷,但必须承认的是它为稳定北非战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M3中型坦克共生产了6种车型,总产量为6258辆,除了北非战场之外,其还出现在太平洋战场、苏德战场,并在美国国内承担训练装甲兵的任务。M3中型坦克另外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为M4中型坦克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可以说M4中型坦克的辉煌中就有M3的一部分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