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而泰山作为五岳之尊,能够在泰山上封禅历来被视为是帝王的最高荣耀。不过既然去泰山封禅能够给自己脸上添光,按理来说,那古代帝王岂不是个个扎堆去泰山封禅?不过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中国的2000年封建王朝,近500名皇帝中,只有6位帝王去泰山封禅了,他们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封禅名单上来看,这就值得玩味了,为何其他帝王都不去封禅呢?难道是资格不够吗?某种意义上来说,还真是如此。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封禅一事是这么描述的:“自古受命帝王 ,曷尝不封禅 ?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简单来说,想要封禅,那必须是功至、德洽、符瑞、受命四点,不过还有默认的条件是大统一。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大家公认的千古一帝,那自然是有资格的。重振汉朝的汉光武帝虽然没有汉武帝那么威名显赫,但也符合这些条件,而到了唐朝这个泰山封禅就有些水分了,毕竟连名气最大的唐太宗都没去封禅,唐高宗和唐玄宗不免过于牵强。如果说唐朝两位是有些水分的话,那宋朝的宋真宗就直接将泰山封禅变成了一个笑话,乃至后世皇帝都不再去封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到宋朝皇帝,人们最先想到的要么是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要不就是被俘虏到北方,受辱至死的徽钦二帝,再或者就是12道金牌急招岳飞归来,妄杀忠臣的赵构,对于宋真宗一般人估计还真没什么印象。宋真宗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徽钦二帝那么昏庸,但是也没多大的建树,其执政期间最大的事当属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这条盟约虽然换来了宋辽数十年的和平,不过也是在能打赢的情况下,主动要求和谈的,这多少令人觉得不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真宗心里还是有点数的,知道自己占了优势还被迫签了城下之盟,多少令人诟病,为了给自己挽回一些面子上的荣耀,于是厚着脸皮去泰山封禅了。要知道,当初唐太宗手下劝他去泰山封禅时,凭借唐太宗那样的功绩,他还谦虚的回答自己不尧舜,且天下尚未太平,没有必要劳民伤财,以此拒绝了封禅。可宋真宗这一封禅,导致后世好大喜功的乾隆都放弃了泰山封禅这一想法、当初乾隆登上泰山时,一度想要在此封禅,但是经手下提点宋真宗在此封禅过,便扫兴的放弃了。

当然啦,除了宋真宗的行举令泰山封禅权威性降低外,后世不封禅的原因还在于隋文帝、唐太宗的拒绝封禅,给了后世君主很好的表率,毕竟连这两个称得上千古一帝的人物都谦虚的拒绝封禅了,如果自己功绩不行却强硬封禅的话,那便会和宋真宗一样遭后世耻笑。鉴于这个原因,当初有人劝明成祖封禅时,他便以两位皇帝功高盖世却拒绝封禅一事而推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一点则是,泰山封禅还有加权皇帝权威这一作用,昭示着君权神授。可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自朱元璋废掉宰相制度后,皇帝的权威已经足够大了,根本也不需要通过“封禅”这种方式来加权皇权。不举行封禅还勉去了劳民伤财之举,这比封禅引起无端的责骂而言,显得更加妥当,这也是后世泰山封禅弃用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