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同缴费个人养老金账户该怎么处理?视同缴费实际上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是新老养老保险制度或是新老退休制度衔接的过度过程中的产物,我本人就有23年的视同缴费年限,但总体算下来养老金水平并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同缴费,意思就是没有实际缴费,但是在单位整体纳入缴纳社会保险缴费体系之前,参加工作的工作年限或是连续工龄视同为缴费年限。由于视同缴费叫“视同”,但实际并没有缴费,所以在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实际上是没有个人账户的,但是既然是视同缴费,按照社保法的规定,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社保费用,由国家财政来负担。也就是说具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实际产生的社保费用及由此产生的养老金待遇,是由财政来负担,但是采取的是记账方式,其统筹账户部分,由国家财政来减底,但个人账户实际上是没有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实际缴费中,我们都知道养老保险是由单位和个人按照缴费比例来承担的,其中单位缴费部分计入统筹账户,个人缴费部分计入个人账户。但由于视同缴费,个人没有实际缴纳费用,所以个人账户除了个人缴费部分以外,视同缴费年限阶段个人账户实际上是没有钱的。因此在养老金的计算中,除了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外,为了弥补视同缴费人员没有个人账户而影响个人账户养老金偏低的情况,视同缴费人员还需要有一个补偿办法,过渡性养老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养老金的计算中,基础养老金是按照退休前一年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个人平均缴费指数工资之和的平均值来作为计发基数,缴费每满一年发给1%的基础养老金。视同缴费年限在计算平均缴费指数之时,是按照100%到140%来缴费进行折算,我所在的重庆市就是按照140%来折算的。其计算方式是视同缴费年限按照140%乘以视同缴费年限,加实际缴费年限的平均缴费指数乘以实际缴费年限,再除以缴费年限就得出了平均缴费指数工资,在这个基础之上加上退休前一年当地职工的月平均工资除以2再乘以1%,就得出了计算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基数,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越长,基础养老金就越高,所以在基础养老金这一块,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并不吃亏;吃亏比较大的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因为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按照个人账户资金余额来除以相对应的计发月数,但是由于视同缴费年限没有个人账户,所以计算的结果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实际缴费年限的人相比,差距非常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弥补个人账户养老金比较低而影响视同缴费年限人员的养老金偏低的情况,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还必须要建立一个过渡性养老金,而过度性养老金的计算办法和基础养老金的计算方式差不多,也是按照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视同缴费年限之和的平均值来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基数,具体的计算方式由于各地对于视同缴费年限的折算缴费指数不同,过渡性养老金的高低也是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视同缴费年限期间没有个人账户,在计发养老金时,具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个人账户养老金可能会低于全部属于实际缴费年限的人员,因此增加了视同缴费人员的过渡性养老金。通过增发过渡性养老金作为弥补视同缴费年限的人个人账户养老金偏低的情况,使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养老金水平更加公正和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