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竦曾两度担任枢密使,并著有《文庄集》,也算是一个文武兼备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去世之后,仁宗打算给他一个谥号“文正”,不料负责官员考核的刘原父说:

“给谥号是我们主管部门的事,我们很负责,你不能侵犯我们的权利。再说,夏竦也不够格。”

司马光也上书说“文正”的称号太高。于是,仁宗收回成命,同意谥号“文庄”。

丁谓是夏竦的上司,但夏竦不在乎。

有一天,丁谓请官僚们吃饭,席间有杂技表演给大家解闷。丁谓对夏竦说:

“以前没有歌咏杂技的诗,你整一篇来给大伙瞧瞧。”

夏竦就吟诗道:

“舞拂挑珠复吐丸,遮藏巧使百千般。主公端坐无由见,却被旁人冷眼看。”

丁谓一听,知道夏竦是在讽刺他,气得脸都白了。

夏竦在黄州的时候,庞籍是他的老下属。

有一天,庞籍生病在床,自以为这病好不了,请夏竦给他办理后事。夏竦亲自来看望他,对他说:

“你不会死,以后还会做穷宰相,而且还长寿,放心吧。”

庞籍说:

“我做了宰相,还会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竦说:

“在宰相这一等级中你是比较穷的。”

庞籍后来果然做了宰相,他退体后写道:

“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

夏竦的生活很腐败,据说他出门乘坐的都是“加长版”马车,就是把两辆马车连起来,围上锦帐,搞成一长溜,拉风地走街串市。

有一次,他不解地问门人:

“为什么寇准的豪华跟我差不多,但大家骂我不骂他?”

门人回答说:

“寇准大人在郊外喝特供酒,见了穷书生都喊过去一块喝,而大人您连朝中的大臣都不理,何况是穷书生呢?”

夏竦少年的时候就很有才华,家长为了让11岁的夏竦进一步深造,领着夏竦拜了进士姚铉为老师。

一天,姚铉给夏竦出了一道写作练习,题目为“水”,体裁为“赋”,限定字数为一万,夏竦最开始只写了三千,姚铉把习作往夏竦手中一塞说:

“不用看了,你为什么不围绕‘水”的前后左右去写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竦重新扩写,姚铉才说道:

“可教矣。”

他很博学,因为词写得好,获得了真宗和仁宗的赏识,不过除了这一点外,他就没什么本事了。

他曾经做过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负责对西夏作战,一败涂地。原因是他只会忽悠人,经常把人卖了再让人家给他数钱,因此,很多人都看不惯他。但仁宗对他很好,因为他在仁宗面前总是表现得跟一个绝世君子一样。

夏竦的父亲夏承皓是个烈士,朝廷抚恤夏承皓家属,赏夏竦一个名为“三班差使”的小武官。一天,夏竦拿着创作的诗集,等候在宰相李沆退朝回家的路上,见到李沆的乘骑便拦住,躬身拜下,将诗集恭恭敬敬地献给李沆。

李沆读到诗中的“山势蜂腰断,溪流燕尾分”很是赞赏,继续看下去,发现全卷都是好诗句。于是宰相李沆第二天上朝,就举荐了夏竦。

一代名臣夏竦为人贪婪阴险,陷害名臣欧阳修、富弼,搜刮大量钱财、养了很多乐伎,人们都看不起他,以他为耻辱。

夏竦很虚伪,以至于仁宗得知夏竦的死讯之后,居然有点不太相信。于是仁宗亲自带着太监到夏竦府上,祭奠过后,让太监把尸布掀开,仔细看了一会儿后,才起驾回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剖棺验尸和掀开面幕,都是人主怀疑大臣的表现,仁宗可能是平时被夏竦忽悠惯了,所以想搞清楚这次是不是真的。死诸葛吓跑活司马,夏竦死了还把仁宗忽悠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