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电视剧历史上,诸多片子被视为“经典”,其中就有香港的83版射雕。网络上时不时就有“那些无法超越的经典剧集/角色”之类的话题,83射雕和该版的郭靖黄蓉一定位列其中,与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周润发版《上海滩》等一个级别。

都是“经典”,却有好有坏,有真有假。我就拿86版西游和83版射雕做个比较。

“西游记”的故事是唐朝以来民间和文坛都在创造和改编的故事,你有一套,我有一套。署名为“吴承恩”、位列四大名著的《西游记》是一个或多个文人在原有的丰厚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有个长期积累和演化的过程,并非原创作品。这一点不同于同列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也不同于金庸小说。

杨洁执导,六小龄童主演的电视剧《西游记》号称以同名小说为基础,和原著很接近,实则有很大出入。至少孙悟空等人的外形就和原著大不一样。

也就是说,“西游故事”、“西游记小说”和“西游记影视剧”这三者不是一回事,互相之间不能划等号,后二者包含在前一者里面。

我们完全可以把86版《西游记》这样看:它以同名小说为主要情节来源,杂糅了其它西游故事,另做了一些改编,使之成为符合创作团队,特别是杨洁导演审美标准的新型西游故事,是一部电视剧,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思路可以用于其它西游影视剧,包括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篇》。它们都不必忠于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也不必忠于任何以前的西游故事,“增改删”随便你。至于有多少观众喜欢,有多高的收视率和票房,影史上的地位如何,全靠创作者去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86版西游记究竟如何呢?可以说,这版西游是相关影视剧中受众最多、影响最广的一部,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欢。我就是看着86版长大的,小时候每次播放我都要看,看的很开心。长大后,我还是觉得很有韵味,在电视里看见,也会瞅两眼,图个轻松,找找幼时的感觉。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的心态。

这部片子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困难重重,耗时多年,这段往事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了。别的不说,光凭这一点,就是出精品的节奏。

六小龄童是猴戏演员,以前在舞台上演,后来在电视里演,跨越了两种形式。这是他得天独厚之处,也是其他版本的猴子饰演者所不具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完西游后,六小龄童似乎颇以孙悟空代言人自居,对其它版本的西游影视剧这里看不惯,那里瞧不上,发表了种种批评。

六小龄童把自己的猴子当成“唯一”的,这不太妥当,但广大观众要说他是“最好”的,应该没问题。

金庸影视剧则是另一回事。金庸小说,包括射雕英雄传,是典型的文人原创性作品。单从这一点来讲,四大名著里只有《红楼梦》能和它相提并论。可以说,“金庸故事”就是“金庸小说”,“金庸小说”就是“金庸故事”,二者可以划等号。相关人物和情节是怎么回事,完全由金庸说了算,没有第二家。

既然金庸小说有此地位,如果拍成影视剧,就必须严格(非死板)遵循原著。除非是像王家卫《东邪西毒》和徐克《笑傲江湖》那样明明白白承认自己拍的是同人剧,那么虽然也很扯蛋,甚至金庸本人都公开表示不喜欢,颇有微词,但好歹发了免责声明,算是“真小人”。

相比之下,83版射雕英雄传可就是“伪君子”了。道化服这些硬件也就罢了,人物和剧情这两个核心被改得乱七八糟,严重背离原著的精神,一股浓浓的香港市井小民的味儿。真相如此不堪,83射雕却要装成忠于原著的样子,更被捧为“经典”,恬不知耻。

要说经典,83射雕只有配乐是经典的。但剧集本身太过糟糕,辱没了如此好听的音乐,实在不般配。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一朵鲜花插在了狗屎上!”

据说后来该剧的编剧承认自己为了迎合香港的低俗风气而胡编乱改,深感后悔。即便如此,该版射雕的恶劣影响已经造成,让诸多只看电视不读书的观众对射雕故事和人物产生种种误解,并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一句话:86版西游是真经典,83版射雕是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