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月的汴京春花满目,进士们骑着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他想到自己的年纪,比起旁边的滕宗谅等人,显得大了许多,就吟道:

“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

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开始治堰工程,但没过多久,遇上了一场大海潮,死伤了一百多民工。

有人说这是天意,主张彻底停工,而范仲淹依然坚持。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官兵们都吓得直喊娘,范仲淹却很淡定,他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也正淡定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江苏省兴化有范公祠,当年朝廷调范仲淹作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经过范仲淹等人的不懈坚持,绵延数百里的结实长堤,便横亘在黄海滩头。

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千民户,也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范仲淹的功绩,把海堰叫作“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其实,范仲淹是个好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在南京(现在的河南商丘)给母亲服丧的时候,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

为了便于工作,范仲淹搬到学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夜里还经常到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唾的人。他给学生命题作赋,会先自己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以及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范仲淹在应天书院工作的时候,来访的人很多。

一次,有位游学的孙秀才前来拜谒,范仲淹送了他一千文钱。过了一年,孙秀才又来了,范仲淹一边给钱,一边问他为何不静心读书。孙秀才悲伤地说:

“家有老母,难以赡养;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也够用啊!”

范仲淹给他找了份工作,月薪三千文。孙秀才很感动,从此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收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就连山东著名的徂徕先生石介,也求教于他。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位孙秀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仲淹感慨地说:

“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经过晏殊的推荐,做秘阁校理的时候,牛性子大发,大胆上书批判太后的行为不遵礼法。

晏殊大为恐慌,责备他:

“你不怕连累我吗?”

范仲淹素来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着脸顶嘴:

“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

一席话说得晏殊脸红脖子粗。

范仲淹荣升秘阁校理的时候,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待从。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对一般宋代官僚来说,在秘阁任职是条难得的腾达捷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范仲淹偏不,他了解到了朝廷的某些内幕,就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不料被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