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奇葩——安塞腰鼓

作者//朱宝琦

在陕北这块黄土高原上,有群热腾腾的汉子,热腾腾的汉子能让这块黄土地刹那间沸腾。你听!嗨,嗨,嗨,嗨,嗨,隆隆,隆隆,隆隆……你看!百数号鼓手从黄土高坡蜂拥而下,狂舞在你的面前,刹那间黄土飞扬。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中叹为观止。这就是“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是宝贵的文化遗存,是黄土高原上一种独特的民间鼓乐表演艺术形式。有“中华民族之鼓魂”、“天下第一鼓”、“地上活化石”之美誉。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汹涌地席卷着整个大西北,展示出黄土高原农民朴实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动作豪迈粗犷,舞姿刚劲奔放,淋漓尽致的体现了黄土地的博大胸襟与浑厚底蕴。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今,已经成为安塞县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安塞腰鼓古朴纯正,有文鼓、武鼓之分,动作繁复,变化神速。其缠腰鼓摇头摆尾,过裆鼓腿势潇洒,下岔鼓稳健安祥;还有鲤鱼跳龙门、一条鞭、飞燕、三脚不落地等鼓法,宛若鹰击长空,气势如虹。安塞腰鼓粗犷豪放、浑厚雄壮、气势磅礴、刚劲激烈如老虎抖毛,威猛有力、潇洒大方如雄鹰展翅,流畅飘逸。它吸取不同时代的鼓乐艺术之精华,融合黄土高原一带的风土民情,将打击乐、吹奏乐、舞蹈、武术、体操、民歌等化为一体。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有路鼓与地鼓之分,从二人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不等,视场地而定,并形成了队形多变、收放自如、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合而不板、变化多端、进退有序、有缓有急的表演特色,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

安塞腰鼓,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世界,被誉为黄河的精魂,民族的风骨。寻根溯源,据《山海经》记载,鼓在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就已出现,蚩尤曾是远古居住在东方的一个部族首领。蚩尤想夺取黄帝的宝座,占领中原地带,便带领部族跟黄帝在北方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展开了一场震天撼地的大战。战争一开始,蚩尤的军队非常强悍,并有一种怪声迷惑人的本领,使黄帝连吃败仗。为扭转这种局面,黄帝发明了鼓,凡有战争,皇帝就将鼓搬到战场上,用槌一连擂了九通,声如雷响,山鸣鼓应,天地变色,从此军威大振,吓得蚩尤的士兵魂飞魄散。最后擒斩了蚩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随着历史的发展,安塞腰鼓特有的艺术形式发挥和体现得更加充分。自1951年安塞腰鼓在天安门广场表演后,曾先后多次在国内外参加比赛和表演,引起轰动。1986年,安塞腰鼓荣获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并在北京、香港等地展现风采。1990年,安塞腰鼓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大型舞蹈表演,轰动了全场观众,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这样的场面太让人激动了!”。在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庆典中,安塞腰鼓更是出尽风头,被人们称为“中国一绝”。安塞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腰鼓之乡”。时至今日出现在了《黄河》、《黄土地》、《延安颂》等近百部影视片中。1999年10月,安塞腰鼓还应邀访日,参加“亚洲民俗艺术节”,在街头表演一举轰动东瀛,在日本掀起了一阵狂潮。在国庆60周年大庆的天安门广场安塞腰鼓再次重振雄风,打出了神威,打出了国威,令海内外世人为之震撼。为进一步提升安塞黄土风情文化的对外影响,2009年由安塞县人民政府又投资开拍了数字电影《腰鼓传奇》,多维性的艺术体系体现得更加鲜活醇美;独有的艺术与时代精神结合得更加完美。它以独特而精湛的艺术走向了世界。

安塞腰鼓,延安黄土风情文化的一朵艺术奇葩。

此文刊登在《西部风情》2010年6月创刊号杂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朱宝琦,陕西眉县人。资深媒体人,系眉县文化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历任《工人日报》《香港大公报》《中国旅游报》记者。2010年6月创办《西部风情》杂志,现任西部风情杂志社社长、总编,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西部风情》杂志摄影俱乐部创始人。《第六届“金鹤奖”全国数码摄影大赛》评委。先后在全国2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150多篇文章及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