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许多亚洲国家的近代史,几乎就是一部反侵略的战争史。近百年来,不少亚洲国家都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其中尤以英国为甚。巅峰的大英国帝国统治区域达到3367万平方公里,约为世界陆地的1/4,在被英国殖民的众多国家中,印度的地位可谓核心,乃至被誉为“帝国皇冠上的宝石”。不过尽管英国在印度土地上犯下了不少罪行,但印度似乎并不恨英国,反而还笑嘻嘻的加入英联邦。在2010年的印度新德里尼赫鲁体育场上,印度总统隆重宣布第19届英联邦运动会正式开幕。除此之外,印度领袖尼赫鲁还在自传里宣传自己是“最后一位统治印度的英国人”,对于印度这样的行举,恐怕不少人会感到疑惑,为何印度要“认贼作父”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印度这样的心里,我们还得稍微提及一下印度的历史。印度并非如我们中国那样,是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国家”概念大约是形成于19世纪中叶至后半页的一段时间。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度”这块土地上,存在的并非是一个整体国家,而是若干个各自为政的城邦,彼此之间不仅联系不大,甚至还互相攻击过。

当时的印度人对于自己属于哪一个人统治其实并不在意,因为对他们来说:被其他强大的城邦统治也是统治,被英国统治也是统治,只要不是剥削太过分,又何必理会是谁统治呢?本着这样的思想,在英国统治初期,印度人并没有所谓的“爱国”概念,他们只是觉得换一个人统治自己罢了。在此之前的印度在政治上可以粗暴的分为“东印度”、“北印度”、“南印度”可是这三个区域在历史上民族并不相同,甚至从来没有统一过,譬如戒日王朝就是北印度的强权,东印度和南印度各国从未臣服戒日王朝,他们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当英国到来之后,除了带来殖民剥削外,也带来了文化和国家的概念,“印度”这个国际概念才正式形成。从某种意义来说,是英国帮助印度统一了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印度才能建立了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印度对于英国的仇恨感这么低,还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手段有关。鸡贼的英国人不是采用直接统治的方式,更多的利用“以印治印”的方式来达到统治的目的。这种方式不仅高效,而是还有效转移了仇恨。当时东印度公司的埃伦勒巴勋爵在给韦林顿公爵的信中写道: “我毫不怀疑该民族 (穆罕默德的信徒 )同我们是根本敌对的,所以我们的正确政策应该是安抚那些印度教徒。”另一位约翰· 马尔科姆爵士在众议院上还沾沾自喜的说: “印度教徒的忠诚是我们在印度获得安全的主要来源。”狡猾的英国殖民者通过拉一派,打一派的方式成功把祸水东引,这也是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分家的原因之一。

古语有言:“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要征服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是从文化上征服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文化政策的制定者自然是精英、领导阶级。在英国统治时期,由于采用“以印治印”的方式,在英国撤销东印度公司后,英国开始向印度派遣总督,英国充分和印度的王公们合作,一起构成了统治印度的上层力量。印度的精英阶级作为利益者,不仅免受英国人的打压,反而能够在英国人的庇护下作威作福,享受英国人带来的各种高科技,心里自对英国人高度认可,甚至可以说达到跪舔的地步,这也是浸染英国文化的尼赫鲁以自己是“最后统治印度的英国人”自居的心理。由于印度上层的亲英心里,在宣传上自然不断夸大英国人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对于英国人所做的恶则是一笔带过,长久以往,民众心里自然也对英国好感倍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啦,虽然英国人确实在印度犯下如“阿姆利则惨案”等惨案,但你要说英国对印度只有破坏而没有带好好处,那也不客观的。英国为印度开发了2万多公里的铁路,还有大量的基础设施,一直到现在这些基础设施还是印度主要的运输线路,并且统一了印度半岛,建立了农场种植园业、建立具有英国特点的文官和法律制度等。在如今不少印度人的心里,如果没有英国人殖民自己,印度现状恐怕与非洲差不多,这使得英国在其心里以文明传播者的形象出现,而非残暴的殖民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荒诞,一个国家对于殖民自己的国家非但没有太多的怨恨,反倒以感激的心态对待,这种殖民带来的“认同感”确实是一个尴尬的事情,类似的地方除了印度,亚洲其他地方其实也有。要根除这种殖民毒害,恐怕还需用猛药了,否则长久下去,认同殖民者为自己的祖宗这种荒诞的事情也可能成为现实,比如台湾与日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