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杆精益

作者:石清城

(本文经授权转载)

1.少人化改善的概念

1.少人化改善的概念

大野耐一曾说:”在低速成长时代,必须打破定员制,绞尽脑汁建立一个可适应生产台数的変动,不论几人,均可生产的生产线。

假如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只有七成的人员,也能做到七成的生产台数”。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波动,无论人员数量多寡,企业都应该能顺利的实施生产作业,并保证人均产能UPPH固定化。

也就是说,在不降低人均产值的条件下,需要依据市场需求量的变化而调整人员数量,从而避免由于需求的变动,带来人力上的浪费。

这是一种弹性极高的生产方式,对企业而言,挑战很大。 丰田提出来一个“少人化改善”的方式。原本其实也是叫“省人化”的,初衷是要用尽量少的人力来生产更多的产品。

可是,后来,有一家公司的内部刊物上刊登了大野耐一有关“省人化”的谈话,把“省人化”写成了“少人化”。这反而给了大野耐一新的启发。 省人化,意味着要节省人员。因此,员工对它的反应不会是积极的。而,少人化的本质是在不降低人均产值的条件下,如何应对市场需求量的变化。

2.少人化改善三步法

2.少人化改善三步法

丰田把少人化生产推行分为三步:

第一步:打破定员制,重新分配作业。

要打破定员制,必须将作业者和设备的工作分离开来,才能重新分配作业者的工作。

否则,作业者受限于设备,无从打破定员制。打破定员制后,要对作业者的作业进行重新分配。

第二步:保持一人份作业量,消除半端工数。

是指尽量使每位作业者,保持一人份的作业量,消除半端工数。

所谓半端工数,是指实际上不足一人的工作量,却需要一个人进行作业的现象(例如生产线的节拍是10s,但其中一名作业者的作业周期只有6s,这时就产生了4s的半端工数)。

半端工数在工厂存在的数量非常巨大,从工厂整体来看约有30%左右,要通过作业改善来消除。

第三步:是使生产能快速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兼顾机动性和生产效率。

3.实施少人化改善的方法和前提条件

3.实施少人化改善的方法和前提条件

那么,如何实施呢?

许多公司以为少人化,就是用机器取代人的作业,殊不知这样只是适得其反。因为看管机器者必须定员定岗,反而不易协调。方法一:重新分配作业,对无法消除的半端工数作业,或者部分没有附加价值,却又不得不进行的作业,采取以机器代替人工作业的形式,来进行自动化。方法二:运用支援者制度,进行支援作业。

所谓支援者,是指在生产线以外,为了应付生产线各工位产生的无法消除的半端工数,而配置的人员,各自负责支援固定区域内,具有半端工数的工位。

一旦生产线上的作业者的生产进度滞后,会发出请求支援的信号,支援者便前往协助以赶上进度。

当此工位赶上进度后,支援者就前往下一个需要协助的工位,周而复始,实现生产线的少人化。

实施之前,要注意前提条件:

条件一:要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传统生产方式,采用可以实现少人化的生产方式。停止批量生产,实施一个流生产。同时不固定作业人员的工作。

条件二:灵活对应生产线的变更。不大规模引进机器人,使用自由人。不固定机器设备与工具,灵活应对生产变更。

条件三:研究生产线的布局,排除移动的浪费。以工序顺序排定设备,使一个流成为可能。

消除孤岛,把人集中在一起。使团队合作成为可能。同时不同工序配置和U型的设备布局。

条件四:实现作业人员的多能工化。培养多能工,使工人掌握多个工序。实施作业标准化。

条件五:计算周期时间,分配最有效率的工数,投入需要的人力。依据需求数增减人力,活用周期时间。

转载来源:本文转载自标杆精益公众号。

声明:资料由本媒体号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成,所有资料版权归原公司、机构所有。资料仅供学习参考,切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删除,非常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