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话语权,通过自己的“媒体”,想说就说,想写就写,一张照片、一个短视频、一小段文字就往往会吸引人们的围观甚至热议。引导好,使事件处置事半功倍;引导不好,就很可能适得其反,使事态恶化。因此,党建融入企业生产经营,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精准识别舆情危机,为管理和控制舆情,使企业集中精力抓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一般情况下,容易转化为舆情危机的事件分为五类:

第一类:基于利益诉求引发的舆情

如由于资产重组导致机构调整、岗位变动,或经济效益下滑导致减员裁员、以及薪酬分配、绩效评价、福利待遇等进行调整而触及一部分员工的利益都有可能引发舆情。另外,还要关注特殊利益群体,比如退休人员、军转干部、科研机构改制单位员工等,这些都应纳入企业视野。这一类情况在企业里比较多见。

第二类:基于情绪宣泄引发的舆情

比如企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甚至出现质量事故、产品售后服务问题等,网友一篇网文可能就让企业陷入被动之地。还有,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对招聘条件作出歧视性限制,比如不招女性、不招河南人、不招东北人等,都会引起这部分群体的不满,引发舆情,需要关注。

第三类:基于理念声张引发的舆情

比如由于领导管理不当而使员工产生不满或领导层不作为、形式主义、出现腐败等等。

第四类:基于社会治安引发的舆情

比如员工之间产生矛盾、纠纷,员工在企业外违法违纪等等。

第五类:基于谣言引发的舆情

之前有一个谣言,就是“撕不烂的紫菜是塑料薄膜做成的”,这个视频在网上流传后,全国多地超市的紫菜纷纷下架,晋江65家紫菜公司的产品卖不动了,一家企业就积压了约1200吨紫菜,这个谣言带来的影响还蔓延到商业链上游,使紫菜收购价格由每吨8万元跌倒3.5万元。可见,有些人随手一拍、随意一转,背后可能是一个家庭的伤害、一个产业的“雪崩”,是非常可怕的,企业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目前政府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来进行舆情监测,比如人民网、新华网等均建立了舆情数据中心,通过全天候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信息来源、热度走势、地域分布等,为应对舆情把好第一道关。

作为企业来讲,尤其是一些大企业集团有条件的可以购买一些数据中心的服务来实行全天候监测,没有条件的就要建立一套信息获取的机制。常用的舆情监测办法就是进行定期排查、定期研判和即时上报。定期排查就是企业可以以党支部为单位,按照以上五种分类排查本单位是否存在可能转化为舆情危机的事件。定期研判,就是企业党组织要组织相应工作机构结合外部形势、内部改革变化和员工利益诉求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如果发现可能转化为舆情危机的事件,要提前预警,制订应急预案,进行积极应对。即时上报就是如果有突发情况,就要在规定时间内上报至上级党组织或上级部门,以便于迅速组织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