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陈松大

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市

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广东省江门市高层次人才

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作品《落日·建韵》获《中国美术教师作品年鉴-2009》铜奖

作品《小鸟天堂》2010年第二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二等奖

作品《呐喊》2010年获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作品《城市生活》2012年首届中国当代美术文献奖提名奖

作品《老人系列》获第三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教师组入选奖。

作品《城市印象》2012年获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作品《古村落》2012年获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作品《休闲图》2014年获笫+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作品《几度夕阳红》2015年获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作品《青山依旧在》2015年获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

作品《青山图》2016年获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作品《缠绵》2019年获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品类佳作奖。

作品《青山绿水》获“丹青天河”——2019年广州(天河)油画创作大赛优秀奖

作品《诗意山水》2019年获中国大湾区工艺美术作品展“国匠杯”铜奖。

论文:《从绘画色彩谈感情》,《论漆画创作与探索》,《浅谈中西方绘画》,《五邑灰雕价值的研究》,《从中国传统绘画论山水油画的发展》,《浅析中国山水油画的“写意”性》,《从绘画《石语》中谈情感与形态 》等发表于国家级、省级专业刊 物。

情感与形态 ——油画作品《石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语》2020.01.08

绘画的“形态”,是艺术家利用笔、色彩和纸“创造”出来的,它是一个浸透艺术家情感的,经历了长期锤炼,影响我们感情的“形态”。而情感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态度,它与态度中的内心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正如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所述:“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局部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局部 2

绘画的描绘,不要停留在有限的孤立的物象上,而要突破这有限的“象”。因此,艺术绘画必须先摆脱纯粹的实际形象,进入真正的有生命情感的知觉形,创造出有趣味的绘画“形态”。艺术绘画所创造的独立性的知觉形其美就在于,它把艺术家对人类情感的体悟生动的表达出来,艺术家成为了创造绘画“形态”的独立思想者,把自己情感通过画面说出来、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说的托物寄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语》2020.01.08

石头。它包含了一个人在生命历练中浓缩的体验:成长、挫折、山穷水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苦尽甘来……体会到超脱、平静、山不言自高的精神境界。石态如人,石不同的形体动态与我们的心性遥相呼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石头。大地上任何一块石头,都蕴藏着一遍语言,一段经历,一部历史,都是一个沉默不语的大自然精灵。读懂它的语言、体味它的蕴涵、品味它的性格与品格,感受它经历过怎样的环境磨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语》2020.01.10

在人和石头的“对话”中,褪去了外表的浮华与焦躁,用心感受各种形态带来情感,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才能读懂石头语言……油画作品《石语》系列正是艺术家托物寄情,情感表达,借石头“形态”,通过生活体验、积累。注入了自己的许多想象、联想和精神寄托,从石形象中引发出种种对人生的感悟!对形提炼,夸张或变形手法,呈现或创造了一种情感寄托“形态”,作品中表达喜、怒、哀、乐——是艺术家通过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所塑造的“形态”,寄托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局部

《石语》系列中以抽象思维创造了“形态”语言中,是结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表达我们“人生”情感!作品《石语》以“墨分五彩”中国绘画形式,借鉴西方绘画光感、肌理表达,用回归本原方式!色调基本一致,甚至是单色画,造型上也极力简化、提炼甚至通过自己感受夸张“形态”,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画面效果和表现形式。更好的把艺术家的性情感怀淋漓尽致地表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语》2020.01.13

以居下方,“由”字形构图,双人“形态”表达喜;以拉近、放大的“形态”满图构图,表达怒情感;以静,推远,“形态”居正的构图形式,表达衷;以动,舞动式“形态”,“S”形构图表达乐。以中国式“墨分五彩”,把复杂色彩提炼成单一:紫、红、灰、绿色调,带来了色彩不同情感。利用色彩在单色中千变万化,对此创造了明暗、虚实。结合西方绘画光感表达,肌理郊果,丰富了“意”中的“形态”。”正所谓“写”还是一种充满着“道”的意识,伴随艺术家主观精神的“意”,使内心情感得于释然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语》2020.01.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局部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局部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长久与山林、大自然为伍,与天地宇宙为伴的对话。而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亦是在此种境界中由衷发出的感叹。这是他们长久地置身于天地、隐身于大自然中领悟出来的,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油画作品《石语》系列作品正源于此而领悟,感受创作出来石“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语》2020.01.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语》2020.02.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语》2020.02.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局部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局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