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联合商报 记者 刘志 北京报道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报3.0606万亿美元,相较2月末规模下降461亿美元,较年初下降473亿美元。黄金储备报6264万盎司,与上个月持平。3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国家外汇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王春英指出,这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美元指数走强,部分非美元货币相对美元汇率下跌,主要国家资产价格出现大幅调整。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有所下降。当前,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3月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

我国外汇储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受疫情影响,国内出口企业面临产业链复工复产不协调等问题,生产受到影响。此外,3月疫情在海外加速蔓延,外需受到较大冲击。因此预计真实贸易因素也对外汇储备规模形成拖累。”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但也要看到,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给国际上很多机构投资者都造成了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虽有所下降,但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月度间波动属于正常现象。

数据显示,3月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货币方面,美元汇率指数(DXY)从2月末的98.1上升至99.0;非美元货币中,欧元基本持平,英镑下跌3.1%,日元上涨0.3%。资产方面,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下跌1.6%;标普500股票指数下跌12.5%,欧元区斯托克50指数下跌16.3%,日经225指数下跌10.5%。综合考虑来看,资产价格变动也或导致3月外汇储备规模减少。

而在跨境资本流动方面,温彬表示,受疫情影响,国内出口企业面临产业链复工复产不协调等问题,生产受到影响,预计真实贸易对3月外汇储备规模形成拖累。此外,由于3月全球股市暴跌,A股也同样遭遇了外资流出的问题。Wind数据显示,3月北向资金合计净卖出678.73亿元。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未改

对外汇储备形成支撑

就今后外汇储备规模趋势,王春英预计,受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将受到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随着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企业复工复产明显加快,国内实体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和改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将继续为外汇储备规模总体稳定提供支撑。

由此可见,下阶段,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仍然具有稳定基础。温彬称,一方面,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逆周期调控政策逐渐乏力,经济出现积极改善的信号,对外汇储备形成支撑。另一方面,人民币资产避险特征逐渐显现。即使在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时期,我国金融市场波动有限,人民币对美元虽有所贬值,但对一篮子货币升值。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指出,“下阶段将是疫情控制之后的经济恢复期,但全球疫情反复,不确定性强,加之隔离措施加强,贸易部门仍然承压,短期内黄金、美债等国际资产价格波动也将对外汇储备增长造成一定压力,因此不用过度解读月度外储的变化,全年外汇储备预计能受贸易回暖等因素影响而保持稳定水平。”

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

人民币资产避险特征显现

当前形势下,人民币资产避险特征逐渐显现。“即使在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时期,我国金融市场波动有限,人民币兑美元虽有所贬值,但兑一篮子货币升值。”温彬说。

对于跨境资金流动问题,温彬指出,3月末,境外机构托管的人民币债券面额达到19578.17亿元,环比增加62亿元,这是自2018年11月以来的连续16个月增长;而进入4月以来,北向资金重新净流入,本月前4个交易日已累计净流入近200亿元,说明国际投资者仍然看好中国发展前景,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较强。

此外,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恐慌情绪的消化,美元指数预计将有所回落,非美元资产价格逐渐修复,也有助于我国外汇储备估值上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将保持平稳,跨境资金流动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规模有望保持稳定,能够抵御各种风险冲击。即使在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时期,我国金融市场波动有限。

据德意志银行亚洲本地市场部大中华区主管李伟杰指出,尽管疫情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加剧金融价格的波动性,但中国债券波动性相对较低,外资认购境内人民币债券的趋势并没有因疫情而发生明显改变。同时,从投资前景的角度看,当前增持人民币债券对外资来说是较好的选择。

陶金同样指出,“下阶段将是疫情控制之后的经济恢复期,但全球疫情反复,不确定性强,加之隔离措施加强,贸易部门仍然承压,短期内黄金、美债等国际资产价格波动也将对外汇储备增长造成一定压力,因此不用过度解读月度外储的变化,全年外汇储备预计受贸易回暖等因素影响而保持稳定水平。”

李伟杰称,“以10年期国债为例,当前中美利差超过170个基点,处于较高水平,从收益防御的角度看,外资对投资中国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人民币债券有较高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