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下,城市治理能力备受关注。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零接触、云服务、无感支付等新模式飞跃发展,“新基建”再次站上风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治理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大课题。一方面,疫情让全社会深刻认识到‘新基建’为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市场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国家主导大规模‘新基建’投资,倒逼城市治理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那么,“新基建”如何赋能城市治理?从城市停车行业转型可见一斑。一直以来,开车堵、停车难始终是城市交通最大痛点,近年来,因停车而引发的交通警情和社会矛盾愈演愈烈,解决城市停车困境不仅是民生工程,还是民心工程。

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目前全国汽车保有量大约2.6亿辆,千人汽车保有量刚刚达到了全球平均水平,仅接近美国的三分之一,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不过,中国人口基数大,消费潜力足,中国汽车产业后续增长潜力无限。眼下,在国家和各地政府的推动下,汽车消费将迎来新一轮增长。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于以往单纯的规模扩张,市场越来越注重质量提升,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未来发展方向,这对停车场、道路、充电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是城市停车,受众广、影响大,与亿万车主出行生活息息相关。由于早期规划不足,加上新增需求猛涨,旧债叠新账行业亟待纾困。打破信息孤岛,提升管理效率,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新基建”为停车行业改革注入了源动力,将是本世纪最大最接地气的民生工程。

停车难是挑战,也是机遇。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停车收费规模超过7000亿,车位投资需求在万亿以上,车后服务市场更是达到10万亿级别,且每年仍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停车短板也是城市治理的难点和重点,在全社会打造共享共治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之下,城市共享停车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