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正午阳光的剧了。

自从《琅琊榜》和《伪装者》火了之后,这四个字大体成了国产剧的招牌。

虽然不是每一部都是精品,但至少话题度是够的。

这不,新的来了——

清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一出,就很“正午阳光”的范;

首先是人员,导演张开宙,制片人侯鸿亮

前者是正午阳光的御用导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年间主要是做摄影跟摄影指导,后面做导演之后,也不乏佳作。

口碑的有《战长沙》《老农民》,话题性的也有《知否知否》跟《欢乐颂2》;

主演王凯就更不必说了;

基本上近几年正午阳光的剧都有他,但这也有理由,毕竟人家演技好、角色的演绎都很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人员之外,《清平乐》另一个明显的“正午阳光范”,是质感。

讨论最多的,是剧集的服化道

从《琅琊榜》到《知否》、再到这次的《清平乐》,正午阳光一贯以来都是惊喜的。

服装配饰一丝不苟,整整齐齐,镜头结构干干净净,简直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次,还多了个“还原”。

剧中主要人物的服饰、打扮基本都很还原宋代历史

不单单是整体气质,更具体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节点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用心、各种考究自不必说了,回归到剧情上又如何?

原著《孤城闭》是08年就出版的,由网络小说作家米兰lady所写的言情小说。

书里的主角是内侍梁怀吉

视角也是从梁怀吉出发,讲了一段宦官与公主的恩怨情长,也拉出一段其时北宋的恢弘长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说实话,这样的内容影像化总是有些困难,于是电视版把主人公改成了宋仁宗。

比起清代那些被各路编剧作者挖空的帝王们,宋代就显得清新脱俗得多。

宋仁宗其人少人听说,

“狸猫换太子”里的太子,说得其实就是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历史上,算得上一位不错的皇帝。

宅心仁厚、平和仁慈,“仁”之一字用来形容他最为恰当不过。

能容忍一身臭汗的臣子在眼前晃悠,口渴了也不说、不忍心让负责沏茶倒水的受责罚。

我们所知道的北宋名臣,大多活跃在他在任时

比如范仲淹、包拯、晏殊,以及“八大家”里的苏轼、王安石和欧阳修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平乐》里,是从宋仁宗的青年时代开始讲起。

一起头,就来了个大冲突。

以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为由头,宋仁宗赵祯在八大王赵元俨的告知下,才意识到自己的真实身份。

大娘娘刘太后并不是自己的生母,生母李顺荣是被派往皇陵守着先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祯听完,就受不了了。

半夜三更拉上身边的人,强行闯出宫外,直奔皇陵求见生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理说皇帝本人想一条道走到黑,这怎么也都差不多了吧?

不,这时候《清平乐》的魅力就出来了。

朝廷势力的根须交错、各方制衡在这一场戏体现地淋漓尽致,几个人物的性子和主要矛盾、也在此刻埋了下来。

首先,拦着赵祯的第一路人,是皇陵守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人物,走错一步说错一句就得死,所以战战兢兢;

但面对气势汹汹的皇帝,依然说出这样的话:

“大宋的太后娘娘,在京城宫中,不在此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宋是前提,皇帝在这段话里反而失去权重,也悄咪咪地提醒了一下赵祯顾全大局。

接着拦路的人,是赵祯的自己人:晏殊

剧里,晏殊是赵祯的老师,是他真正意义上、真心承认的领路人。

他来,赵祯意外之外又觉得理所当然,且带有些愤愤不平的情绪,但终究还是能听下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晏殊一句话,跟皇陵守卫相似:

“是大宋的官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又是一番叮嘱分析,为赵祯细细道来根源错对。

赵祯见不了李顺荣,也带不回李顺荣。

身边人不允许、群臣不允许,就连李顺荣也都不允许。

因为一旦带回去,两宫并立,后宫不安宁,天下也不安宁。

当然,背后还有个大人物:大娘娘赵太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戏一下来,赵祯有所冲动、但仍能顾全大局的性子,晏殊的稳重、循循善诱,以及未曾出现、但存在感极强的大娘娘,都已经比较清晰了。

而且剧集两个最大的点,也都埋好。

一个是大娘娘和皇帝赵祯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个想把握朝政、一个想夺回权力;一个想维持现状、一个想迎回亲生母亲。

他们两人的对抗与权衡,是《清平乐》前半段的精彩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一点来讲,

依照先帝的旨意,在皇帝赵祯还未成年可以把控朝政的时候,必须由刘太后听政。

其时范仲淹辞官,赵祯借着这个机会开始暗搓搓地说了两句:

“我朝治天下,处处公字为先,然唯有一事私先于工,这便是个孝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面说着范仲淹,但明眼人都知道,这跟太后开刀呢。

下面跟皇帝一伙的八大王,也是同时呛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看着太后似乎被怼到痛处,但不曾想姜还是老的辣

拿一句“年纪尚小”就直击皇帝要害,结束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了朝,又给八大王使绊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波操作下来,隐藏在皇帝背后那个巨大的黑影逐渐明显

她强大、稳定,俨然是少年皇帝翻越不过的高峰。

而另一个点,可以总结成“不可为”。

赵祯去皇陵的那段戏,其实就在讲皇帝的“不可为”;

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皇帝自己有太多太多不能顺心如意的事情。

可能是因为外部压力,也可能因为自己内里的那颗“仁”心。

为了朝政正常运转,为了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皇帝之所以为皇帝,就是要仁、也要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集讲了个小插曲,

赵祯想起生母儿时给他做的蜜饯,怀念起那个味道,于是便找到了曾经做过那家蜜饯的店铺。

拿到方子之后,赌气似的宣扬自己有多喜欢,要求到哪都能吃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他的角度想,这只不说是一己之欲,无可厚非。

但蝴蝶效应总是在不经意间产生。

皇帝爱吃,全天下人也跟着吃,

按照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改变,价格自然上涨。

有些达官贵族还突发奇想,用药材酿制,药材也就跟着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一切的原点,那个做蜜饯的小店铺里,有个生了病的男人。

他的病,要用药材吊着。

药材一贵吃不起,自然家破人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看,皇帝心心念念那股子味道,最终却毁灭了蜜饯的源头。

皇帝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着这片天下的一生一息。

这也是《清平乐》的潜在表达。

坦白讲,前几集的《清平乐》节奏确实有点慢,整个剧好似不慌不忙、不争不抢,慢慢地在讲故事。

对于现在的观影习惯来说不讨好,但我们需要这样的剧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