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的晚上,和朋友在小区凉亭里嗑瓜子闲聊。突然来了一条手机短信,瞟了一眼,是早前的一个成人学生发来邀请我喝夜酒的。因为几年前,也曾有过喝酒、唱歌的经历,所以可能夜半无事,也就想起我这么一个竹笛老师了。只是,我这人,生性不太有人情味,一旦因为“学笛、教笛”这回事没有维持,再好的家长关系、再好的朋友交往都放置于一边,统统断绝联络。所以,在QQ、微信删人之后,还能通过手机短信来交往的也确实是对我有些眷恋的朋友,特意的回电,以示感谢他们的赏识。但毕竟,每个人的活法不同,而自从开悟以来,我已经戒酒和过午不食了,对于成人业余学吹笛,这回事。我基本也算就了解太多了,感悟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泛指:非职业、非刚需的爱好者)爱好竹笛,有来自于电影、电视剧的传播、有来自于少年时期的梦想再续、更有的是现实生活、情感压力的困境,急需找到出口解压。总结一句:孤单、寂寞、冷。说白了,他们就是缺少梦想,缺少爱,以为竹笛能给他们的生活增加快乐,聊以慰藉心灵,所以才买的竹笛。

他们这一帮人,有些人一辈子就只心动;有些人冲动了,于是才有了行动。

稍有经济能力的就会本地开始寻找老师,跟着老师认真的开始上课,耐力好点的,三个月为小限、一年为大限者。一般者,两课后,自感资质平平,不是这块料。更有甚者,仓狂而逃,连余下课费都不愿清算就此消失在人海。

也有,网络到处找能人异士,看各种各类的“学习”资料的痴迷者,自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学笛成才的勤奋模样。其实就是经济不足以负担梦想的前进,穷,罢了。更有自信者,普遍认为学习可以“免费”得来,而网络也处处都有知识。

如此这般种种,基本都是他们这些成人业余吹笛者的众生相。他们因为“爱”萌生学笛、吹笛的冲动,试图用竹笛来排解生活或者情感的各种不如意。看似,这是“兴趣爱好”最合乎逻辑的解释。但其实坚持不了几年。因为,他们不明白,竹笛学习是需要耐下心来,认真专研乐谱、需要花费时间耐心聆听经典、更需要花费精力破除一些阻力能去吹笛。当,他们明白吹笛,需要这些时,对于竹笛的“爱”就不在那么纯粹了,再加上不是刚需的驱动,放弃只是时间问题了。也少有几个头脑还算冷静的爱好者默默在坚持的,不过几年几年若没有长进,周边也没有所谓的良师益友,兴趣和热情也就慢慢被消磨殆尽了。最后的最后只有一个故事:我也曾经吹过竹笛,成了他们嘴里的一个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人业余学吹笛,99%难坚持,也有不少伤在“老师”手里。

社会上的笛子老师们,大多满嘴讲着文化,一口一个竹笛诞生于“黄帝”时代,仿佛真看到了神乎其技一样的远古神话;也有讲着高尚的道德观,让吹笛成为人们陶冶情操的礼器,从而提升灵的升华;更有甚者,一边讲课、一边不断给推销乐器,让人迷茫,不知所措。

而我,这个能耐心范唱乐谱、能讲清楚管乐器自然呼吸与用气、可以讲明了竹笛流派、风格的普及老师。倒真显得,太过普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